電子顯像技術早在1938年時,就由貝爾實驗室研發問世。到了1955年時,才由全錄推出第一臺自動化影印機。影印機和印表機感光原理恰巧相反,影印機顯像的部分是光源未照射的區域,印表機則顯像照射區。

全錄在1973年發表第一部光源反射的印表機,不過,隨後在1977年,IBM就推出第一臺採用雷射光顯像的印表機,當時解析度只有240dpi。雷射光因為密度高、波長較短,所以全錄在1978年也推出雷射印表機。

目前雷射印表機上的感光體有兩大規格,主流是感光鼓(drum),另一種是感光帶。感光鼓印量為每分鐘40頁,而感光帶每分鐘可達744頁。

就當前辦公室的感光主流—感光鼓來看,美系廠商將感光鼓視為耗材,因此多半與碳粉結合。不過,日系廠商將感光鼓視為零件,須定期更換。這兩種看法無絕對的優劣,主要還是看企業的輸出需求。但美系廠商常以日系廠商零件過多為由,認定零件多,更換、維修次數也會增加。

有趣的是,當年最早開發雷射印表機的IBM與全錄,現在在採用感光鼓雷射印表機的名氣卻不如惠普。倒是在感光帶雷射機種,IBM還有70%的佔有率,感光帶雷射機種主要運用在帳單、專業列印等高階市場。

最早的感光體採用陶瓷半導體的矽、砷等材料製成,印量耗損可達到10~20萬張。不過,因為陶瓷技術單價較高,同時製程也會採用有毒物質,因此市場主流轉向OPC(有機感光物質),印量耗損可達20000張。當前一般市場可以接受的印量,每個碳粉匣約可印製3000~20000張。

全球印表機製造商相當多,但是實際擁有碳粉匣專利的廠商卻不多,其中Kyocera是唯一採用陶瓷材料做為感光元件的公司。Kyocera併購Mita後,取得Mita技術,因此在雷射複合機種的推動上,也以影印機為主體。

雖然以陶瓷做為感光元件,也宣稱印量耗損可達30萬張,但是耗材營收約佔印表機公司30%以上,印量越少,越能促使企業更換碳粉耗材。

不論影印機或印表機,耗材都為廠商賺進大把鈔票。當初IBM、全錄設計的高性能元件未成主流,反而讓生命周期較短的OPC佔了上風,甚至造就產業高度集中在惠普、利盟、Epson,當初也是始料未及的吧!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