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賽迪顧問統計,今年中國IT市場規模約2786.6億元人民幣,較2002年的2358.4億元人民幣成長18.2%。雖然硬體市場仍佔中國IT規模的60%以上,但是成長率已經不如軟體與服務,其中又以服務成長最快速。
臺灣賽迪網總經理黃富琮初步估計,2004年中國IT市場規模成長率至少有15%。主要帶動成長的動力,還是集中在華北、華東與華南等地。
雖然目前中國正積極開發大西部,但是賽迪顧問預估,開發大西部的效益,至少要到2005~2006年時,效益才會逐漸顯現。不過,黃富琮認為,如果單就「成長率」來看,2004年時,中國起步較慢的華中與西南,成長率可望和華北、華東與華南等沿海地區平起平坐,商機不容小覷。
黃富琮認為,中國產業發展與政府政策息息相關,開發大西部的效益雖然短期內不易見到,但對臺商而言,提前布局有利於取得市場先機。臺灣研發能量要加緊跟上
中國憑藉內銷市場之大,要求進駐的廠商必須將研發能量帶到中國。雖然中國吸引國際研發能量的動作可能模仿自臺灣,但是,中國科技人才比臺灣高出許多倍,一旦臺灣無法提升研發能力,優勢將被中國取代。
黃富琮舉例,中國在軟體與線上遊戲的研發,確實比臺灣要高出許多。另外,中國事事要自訂標準的特性,也間接帶動研發中心的設置。為了自訂標準,甚至主導標準,中國勢必要加強研發能量。再加上外商看準中國內銷商機,不得不在法令限制下,將自有的研發能量也帶動中國。
黃富琮認為,目前臺灣在商務模式的優勢,是中國短期內不易趕上的。臺商的彈性不僅優於外國人,臺商也了解中國人,因此應該要好好運用。
而且臺灣人口僅有2000多萬人,在所有的商務模式中,是公認最佳的測試模型,因此只要可以在臺灣成功,再複製到其他地區或中國,都有可能延續臺商既有的優勢。另外,臺灣40~50年運作市場經濟的經驗,也是中國缺乏的市場經驗,不過,黃富琮認為中國5~10年就可趕上。WTO效應並不明顯
2002年底,中國與臺灣前後加入WTO,1年過去,中國IT體質上確實因為WTO而改變,但是在量化的數據上,並未因WTO而有變化。
黃富琮認為,WTO為中國帶來的改變有三:第一是外商加碼投資中國,第二是原本不進中國的廠商開始進入中國,第三是研發中心接連設置。中國經過這些質變所帶來的體質改善,將會讓中國對IT產業更有信心。
黃富琮提醒,中國在許多地方都希望擁有自己的標準,包括無線傳輸的WLAN、3G、IPv6等,都是中國積極制定的標準。長期來看,WTO將為中國帶來良性的改變,但WTO的實際價值恐怕不是數字可以表現的。中、臺各自擅長通訊、資訊
單看資訊產業,臺灣可能因為產業聚落而較中國有優勢。但是,黃富琮指出,未來電腦、通訊與消費性電子必須整合,臺灣在資訊方面能力較強,中國通訊能力不差,而消費性電子是日商專長的項目,如果觀察中、日、臺三方的長期競合關係,中國可能會比臺灣更有持久下去的本錢。
撇開產品本身,臺灣廠商在應用與服務模式上,或許可以與中國一較長短。例如為遠傳賺進大把鈔票的手機卡拉OK服務,就是中國廠商想不透為什麼可以吸引消費者的原因。因此,黃富琮認為,規格或許不是臺商可以玩的遊戲,但是服務與應用模式,將會是臺商在長期競爭中的利基。
黃富琮建議,臺灣要吸引國際研發中心,不如朝應用中心(application center)方向前進。例如國際通訊大廠Qualcomm,就有一個共通平臺BREW,臺灣政府應該爭取這類的廠商,提升臺灣在CDMA上的應用。不一定要決戰一級都市
黃富琮建議,中國市場相當大,前去的廠商不應把31個省分都當做自己的市場,更不應該把13億人口都當做消費者,因為中國實際有購買資訊與通訊能力的人口,只不過在10%上下,廠商心態應該有所調整。
「如果臺商在中國的商務模式不是產品,我建議可以從三級都市先做。」黃富琮說。鼓勵臺商先從三級都市布建服務模式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三級都市工資低廉、人才爭奪不如一級都市激烈、物質條件不豐,相對不會引誘員工、西部有相當多的國防人才及當地政府的優惠政策優沃等。
而且,許多國際廠商已進駐一級都市,同時開始布建二級都市,除了以產品為主的臺商,需要在沿海設立據點以方便物流。以服務與應用為主的廠商,實在不必在一級都市與國際廠商對打,反而可以開拓三級城市。
黃富琮認為,中國市場相當大,專心做好一個省分,可能就要耗去相當多的心力。臺商在中國沒有語言障礙,已經降低不少門檻,選擇最有利的模式與機制,並仔細依循中國政府的政策,才是在中國成功的關鍵。
熱門新聞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3
2025-01-14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