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現有的報紙、書本等印刷品的版面有限,而且通常只能印刷一次,在資訊量暴增的年代,一個人要隨身帶著3份報紙或者5本書,是個累人的事情,因此就有人想到,是否可以發明一種「電子紙」,不但體積輕薄短小,裡面又可以儲存上百本書,或者各種資訊。因此,類紙式(Paper Like)顯示器的概念應運而生。
要做到像紙張一樣方面攜帶及閱讀,這種新的顯示技術必須要有幾項特點,首先,最好是可撓式,除了輕薄還要能做一定程度的捲曲而不影響顯示品質。其次,為利於閱讀,還不能有視角的問題。最後,由於必須便於長時間閱讀,最好是非常省電。
目前市場上有一些電子書的應用,採用LCD的技術,不過其中許多都仍然不脫傳統顯示器「硬梆梆」的感覺,距離「類似紙張」的理想還有一段距離。據了解,目前有一些公司開始研發相關的技術,以利於未來這種「電子紙」市場的需求。其中,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便是一個例子。
OLED面板由於本身就是由發光體組成,因此不像TFT-LCD需要背光、也不需要灌液晶,因此理論上可以做到很薄,而且能夠達到可撓的要求。臺灣OLED面板主要供應商錸寶目前便在開發這種可撓式OLED面板。
另外,目前也有人在開發以液晶技術為基礎的改良品。例如,把原本液晶面板當中的玻璃基板改成塑膠基板,使它可以做某種程度的彎曲,目前包括夏普、Sony、Seiko-Epson等業者在這方面都有涉獵。不過由於傳統液晶面板的結構及製程技術的限制,因此即使採用塑膠取代玻璃,要讓面板達到像紙張一樣的可撓度還是頗為困難。
除了以上2種從現有顯示技術發展出來的改良品之外,還也有許多研究是嘗試從電能、壓力、磁性或者光、熱等元素,來達到顯示目的,比如說利用電壓的有無,或者正負電不同特性,來控制某些懸浮粒子黏著與否,以達到顯示效果。這類研究有許多,目前已經商品化的例子,是日前飛利浦、Sony及E Ink公司所合作發展出來的電子墨水技術。
這種技術大致是以一種薄膜為主體,將特殊的電子墨水加工到薄膜上,再與一面基底背板整合,加裝驅動器之後,透過電極特性與墨水的交互作用,便可達到顯示功能。成品比現有液晶面板更輕薄,製程也較簡便。基板所使用的材質為不鏽鋼薄膜或者塑膠,具有可撓曲的特性。
據了解,用這種技術做出來的「電子紙張顯示器」沒有視角的問題,白底黑紙的顯示效果,則讓人讀起來感覺與時下的報紙很類似。
熱門新聞
2025-02-17
2025-02-17
2025-02-17
2025-02-18
2025-02-18
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