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介紹一下中國信託網路銀行和其他銀行差異。
中信銀於2000年開始有網路銀行,一開始還不知道如何經營和定位它,花了一年時間調整和整合,如何平衡e通路、聚合e族群,並和這群客人保持長久的關係,逐漸成為我們經營網站的目標,2000年9月開始提供商家付款金流(payment)服務,至今已是最大的網路金流提供商。
雖然2001年網路泡沫化,我們仍持續開發新服務和新功能,原本只有190項功能增至220項,如線上申請各項金融商品、線上預借現金、網頁瀏覽行為記錄服務、網路即時分期付款機制、行動銀行服務等,幾乎都是業界跑第一。
第二個重要的里程碑就是網站的個人化(personalization)機制,當個人的ATM外,也會主動來網站搜尋資訊,成為使用者和銀行互動往來的虛擬銀行,資訊、交易和服務並重。
把網站當ChinaTrust on the net來經營要花很多力氣,和客戶互動中會產生許多需求,利用個人化功能精準地提供客戶個人的需求,使用者可能不知道,但成效非常可觀,他會以為是自己選出來的資訊,而不是我們push給他們的,這是利用個人化很重要的成果。每種行業都需要CRM嗎?
這是考驗所有產業面對消費者行為和科技改變的時候,看他們將如何調適這些新的變化。我認為未來企業能在競爭力上勝出,適應力是重要的關鍵。我們董事長辜仲諒接受新科技的態度相當開放,內部e化是由他主導,早10年前還沒有Outlook,電子郵件可能還是特權人士才有,他在這一點很用心。這麼多的第一,對中國信託和業界的意義為何?
我曾因為申辦其他銀行服務而發生不好的經驗,才體會網路銀行的好處。現代消費型態和過去有很大的轉變,這種遠端通路的需求是很大的;現代工作型態改變,工作時間相當長,他們需要私人、隱密地進行金融相關商品和服務的諮詢,簡單、便利成為吸引消費者選擇金融服務的重要條件。
因為人類生活型態的改變,e通路會成為新興通路,這是必然趨勢,大家都看得到,未來不可能走回頭路。網路科技的進步,提供便利的服務已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國,若公司或組織無法用這些工具或技術,提供便利的服務或滿足用戶基本的需求,他就會被淘汰。
5年前行動大金剛還是類比訊號,現在已走到數位,IC速度運算的提升,頻寬銅線轉到光纖,傳輸速度千倍增加,使用者的生活和服務步調更快且更便利,這是任何機構都不能不正視的項目,如何運用它是目前重要的課題,但我相信5年後已經不是新的議題,這也是中國信託會持續地投資e-Finance的原因之一。當初會採用一對一行銷解決方案的原因?
我很幸運,經營高層對科技的掌握和運用是積極的,相較於其他銀行,我們e通路的發展有優勢和後盾。當初有好幾個廠商的產品讓我們選,其中有幾個考量點,以目的性來看,它是不是能幫助我完成後續的服務,以及後續維運要如何進行?
我們要在短時間內利用這個平臺和客戶進行關係的管理和維護,所以需要強而有力的內容管理機制,不希望把所有修改的權利都放在高難度的程式撰寫,網站介面要具親和力,讓業務人員把資訊直接上去給客戶看到,這是第一個條件,符合成本效益和time to market目標。
第二個就是personalization的功能。事實上,e通路進展到後來都是一對一服務,因為每個客戶的需求都是獨一無二的(unique),如何掌握這些客人,而不是把網站當作菜市場,都賣給一樣的人。如果e通路有個人化功能,大幅降低既有通路成本,又獲得額外的競爭優勢。
公司在採購e通路後端的技術要有一個觀念,就是隨時要掌握下一個世代的科技。因為新技術會不斷演進,這也考驗著每一個科技提供者的能力,誰能夠更快速地提供準確的技術,誰就是贏家。3年前BroadVision的產品是獨一無二的,3年之內有多少人追上來,這是他們正面臨的挑戰。
我們也在努力找新科技,目前還沒看到下個階段新的網路科技。有人說晶片製造業變成傳統產業,他們用前5年的時間不斷推陳出新,這樣的步調是不可能一直維持的。什麼時代就要承受那個時代的問題,中國信託也要積極地尋找新的科技平臺和方案,並作最好的利用和配置。第一個採用者通常風險也最大,您認為呢?
當你有能力選擇適應還不夠,還要有足夠的管理能力、風險規畫和管理方法,才能把新的科技應用進來,這是挑戰專業經理人能耐的時候。
平臺沒有絕對好壞,有些人用得很好,有些人失敗;平臺科技像是工具,真正能用的人還是背後應用的關鍵意涵,要先定義網站要達成的任務是什麼?為什麼要用它?有些任務不一定要科技來達成,坐下來找客人聊天問候也是個人CRM,不一定要透過網路。
服務業的本質在於服務內容,不一定要科技平臺才能達成,但有了科技的協助後,可以快速地同時提供數百、數千、甚至數百萬客人好的服務。要看你怎麼用它,用它後面有沒有風險,一定要有明確的方法來管理平臺,否則可能用不下去後就放棄。
我們花了很多力氣和廠商討論、規畫,當時有買他們的顧問,我們也提供很多經驗給他們,尤其是個人化經驗方面,告訴他們怎麼用,是從CRM管理角度來看,而非從CRM平臺出發。平臺為主,公司想法為輔,這是很多機構在開發e通路時不見得成功的原因,他們在建構e通路時,花很多時間在學這個科技本身的功能,已經忘了科技本身要達成的任務是什麼。
每個公司一定有CRM的目標,不一定要用科技達成,打電話也能做到,科技只多給你幾個管道,核心問題還是要給客戶什麼CRM?再思考用什麼科技可以加速達成目標,才是比較重要的。很多老闆覺得投資CRM看不到任何回收,而選擇不作,當初有遇到這方面的問題嗎?如何克服?如何評估投資報酬率?
這是很多專業經理人面臨的挑戰。任何新科技的投資都有變數,專業經理人要懂得如何連接後面的效益到前端的投資,要先確定自己要做到的目標是什麼?要用什麼方法達成?中間哪些地方需要哪些投資?
多數談新趨勢都會陷入這樣的迷思。其實CRM可大可小,談的是觀念或公司應對客戶的策略。我們董事長給了專業經理人發揮的機會,這是好現象,一旦我們開口要了,價值一定要提供出來,這是必須扛的責任,所以我們都很謹慎。
導入一對一行銷解決方案後,我們網站比其他金融網站一年節省8個維護的人力,共節省約576萬元的成本;在Time to market部分,我們網站內容更新要做的工作其他網站少2到3天。
傳統還不知道如何用e通路,而金融業已經走在很前面。臺灣金融競爭越來越嚴峻,每一家銀行都要找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CRM,如果缺少這項競爭利器,將錯失18到20歲這90%的上網人口,目前上網總人數約是總人口的4成,客戶將決定什麼是入口網站。
熱門新聞
2024-11-05
2024-11-05
2024-11-07
2024-11-04
2024-11-02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