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實驗室主持人Arthur Glecker負責帶領實驗室運作,提供各項創意服務實驗的空間。

Google催生創意服務的搖籃Google Lab(Google實驗室)去年集結工程師20%的創意時間,共推出約20個實驗服務,部份服務在未來更可能走向商用化。

Google實驗室主持人Arthur Glecker周二(3/15)帶領Riku Inoue、Mamie Rheingold兩位專案經理來台,向外界說明Google實驗室發展近況。他表示,Google Lab整合Google工程師提出的創意服務,開放使用者試用,蒐集其意見與評論,已孕育出多個Google商用化服務。

Google實驗室是提供Google工程師測試實驗創新想法、服務的空間,透過使用者試用,蒐集使用意見與需求,經過反覆測試、調整開發出成熟的Google產品。使用者透過試用體驗參與Google產品開發。

光是在去年Google實驗室就推出了20個創新服務,其中去年12月便推出6個。這些2010年推出的實驗服務包括了線上展示3D人體模型的Google Body Browser,只要移動滑鼠就旋轉視角,縮放或透視人體各部位的血管、骨骼、內臟分佈,另外,還有蒐集網路上慣用字詞,協助使用者快速輸入完整句子的Google Scribe,以及根據Google Books查詢特定字詞在每年出版書籍中出現次數的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等等。

其中亞太地區也提出了一些實驗服務,例如Google Scribe便來自印度,Google Share Space來自澳洲,台灣則在Android行動應用程式上做出貢獻,Android手機可下載Google Places Directory程式,透過手機定位查詢附近的餐廳、加油站等資訊。

這些實驗服務來自Google的工程師,按照Google的公司文化,所有Google工程師可將自己20%的工作時間用在創意發想、服務實作上,創新服務先經過Google內部戲稱為「吃狗食」(dogfooding)的過程,也就是讓所有員工試用,評估是否進一步研發產品,在Google Lab提出新服務開放給網友試用、評比。

Riku表示,透過Google Lab實驗的精神,Google蒐集試用者的意見、評論調整服務內容,待認為各方面達到成熟時再正式推出服務,開放給所有網友共同使用。他強調Google從實驗中學習,並非服務都可以最終進入商用化階段,部份服務可能以失敗收場。

目前部份正式推出的Google服務是經過Google Lab孕育出來的,例如讓Google帳號用戶可以客製化自己的Google首頁的iGoogle、建立Google Earth 3D建築的Building Maker,另外還有進行相似圖片搜尋的Similar Images、用於文章閱讀的Google Reader、網友慣用的Google Maps等等。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