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集團資訊處總處長山中康司認為,沒有大家通用的最佳實踐,每個企業都該建立自己的最佳實踐。 |
相同的系統在不同的企業裡面,都有不同的實踐方式,因為每個企業各自有不同的環境、組織架構、企業文化,因此需要制定不同的戰略或戰術因應,「但每個經驗當中,可能會有共通性」,旺旺集團資訊處總處長山中康司在分享旺旺集團採用SAP的經驗時這樣說道。
旺旺集團在中國的食品本業分布類別非常廣,而休閒食品是他們目前在市場上的主要產品類別,估計目前總員工約4萬多人,但是旺旺集團在中國的資訊發展經驗,並不是完全一帆風順。
在2006年以前,旺旺集團的年營收額約50億人民幣,每天估計有上萬筆的訂單進入,但是當時旺旺集團的工廠還沒有適當的系統支持,只有靠Excel作業來解決資訊的大量需求。不僅如此,當時旺旺的工廠裡只有轉帳系統,而分公司只有轉帳系統跟經銷系統在運作,因此產生許多的問題,像是協調作業成本過高,資訊流通不即時且沒效率、命令下達與執行時間相隔太久等,衍生相當多的管理缺失。
單就食品產業來看,這個產業型態對資訊量的需求非常的大。舉例來說,對於內部組織到產品或通路的二維管理來說,績效評估數據相對地重要,因此這方面的資料需求量大;再者,旺旺集團採行中央集權的管理方式,大小事務都要經總部下達、審定後才能執行,這也表示上下指令必須通過層層關卡才能成功傳達,因此對他們來說,資訊產生的速度必須相當快,否則容易造成命令或計畫的耽誤。另外,對食品產業而言,供應鏈的數據涵蓋程度、一致性的要求也高,並且這個產業又具備產品低單價的特性,旺旺集團50億人民幣營收背後所代表的,自然是相當大的交易量,所以資訊的管理對這個產業而言相當地重要。
對旺旺集團來說,他們先前的步調發展太快,導致資訊管理體系沒跟上發展的腳步,因此2006年是他們發展歷程的一個分水嶺:決定投入資源,建構資訊管理系統。這樣的轉變,不僅需要管理層的支持,管理體系更要整個做調整來配合。
旺旺集團資訊化進程
找出關鍵瓶頸,從短期效益產出長期效益
山中康司說,決定要做之後,再來是決定做什麼。他歸納出當時旺旺集團所缺乏的部分,接著著手規畫資訊化的藍圖。他更說到,再者要考慮的是:用什麼來做。根據旺旺集團的特色,他所選擇產品的考慮條件有,功能必須搭配需求、資料量大因此產品效能要穩定等因素,另外,更要能快速實施的產品方案,因為他們當時希望能快速採用,而且食品產業的市場變化結構不斷調整,在未來,他們的系統必須要能跟得上市場的變化才行。而針對以上考慮,他們採取了當時已發展成熟的SAP系列產品來建置旺旺集團的資訊系統,包含ERP、CRM、SLM等。
接下來的挑戰是怎麼做,山中康司表示,整體的效益必須要等到地方都上線完成才可能獲得,但管理階層可能等不及要看到立即的效果。管理階層20年來已習慣面對每天市場的劇烈變化,他們會希望今天做了決定,明天就能全部實施,馬上看到成果。然而對這些管理階層而言,他們會怎樣看待需時3年或5年的IT計畫?山中康司表示,管理階層聽得懂資訊部門想說的,但他們不一定聽得進去,因此他去思考的事情是:怎麼做能兼顧短期與長期的效益,又能管理好用戶的期望。
考慮管理階層的需求,山中康司認為,要得到長期效益,一定要短期快速產出效果,否則管理階層沒有耐心等待ERP上線後的功效。因此,他從找出目前企業發展上3個最大的關鍵瓶頸作為出發點,接著想辦法突破。
山中康司發現,當時旺旺集團所面臨的問題是缺乏通路精耕,一般而言,業務與客戶溝通後,要回到中央層面管理,但當時旺旺內部沒有系統支持,不可能管理8千個業務的行程,而面對供應鏈的平衡,怎麼做到產銷協調也是他們的首要問題。另外,規模如此龐大的組織,總部與地方良好協同作業也是個關鍵,在沒有系統前,他們已經浪費太多的人力與時間在作業上,地方到總部再到地方,整體通過案子可能要花到1個月的時間。
旺旺導入系統最先做的,山中康司表示,是希望先完成分公司導入的部分。他們當初是先讓38個分公司完成上線,並且同時建置工廠的系統導入部分,但並不導入全部,為了滿足產品管理的缺口,只先導入所有工廠的部分系統,這也代表著他們第1階段並沒有建置工廠的管理或生產系統,卻只先建立整體的經銷系統。當時很多人質疑他,提出分公司已經有了系統,並且1件事做2次是在浪費人力等問題。
但山中康司表示,從解決當前的問題來看,這樣的作法並不反常。他舉例,假設今天提前導入1套新的系統,旺旺的作法是先導入1套假的,然後用這套假的自動化工具取代現在的作法來減輕人力的負擔,這樣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員工習慣自動化後的結果。
接著第2步旺旺集團做的,是將人事系統提前建置,當外部客戶組織與內部人事組織完成後,開始建立流程電子化,把本來1個月以上的流程縮減到1周之內。山中康司說,當初建置人事系統是為了建立流程電子化而不是為了人事單位,是因為流程電子化需要人事組織的資料來達成這個目的。
而提高流程效率後,接著山中康司著手的是解決通路精耕的問題。他表示,旺旺其實從2007年就想開始解決這個問題,但當時並沒有系統支持。因此,他們透過分公司將系統上線的時候,做客戶資料和業務人事資料的整理,透過這個方式把客戶跟業務間的關係建立起來。他們希望能建立一個提供業務日常可以相互溝通的工具,再把經銷商系統、業務管理拉進來,讓經銷商在這個平臺上跟業務、總部協同作業,進行下單、日報、路線圖等工作。而在今年旺旺集團建立了有效的平臺,成功解決這項問題。
最後針對產銷協調的問題,山中康司看到集團裡面做產銷的員工,無論是面對銷售或生產主管單位都有很多困難,而其中對資訊管理部門而言,解決銷售問題比較簡單,系統要解決生產排程卻比較困難。因此他建置的目標就是把產品的管理建立起來,做好銷售預測與過去記錄管理,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2009年的金融危機,旺旺當時在上半年產品報廢約達2千萬美金,但是剛好系統在此完成,把產品、工廠、分公司到客戶的情況都能完整掌握,並且開始總部的每周庫存檢討會議,一直到現在都運作良好。發現自己的問題然後解決,企業該建立專屬的最佳實踐
山中康司表示,雖然他們的實施計畫和其他人比起來,看起來奇怪,但其實他們是為了將實施後的反應效益提前,才在技術上建置了一些半調子的系統來達成目的。在與管理階層的溝通上面他更提到,在這個時候並不需要跟管理階層解釋ERP是什麼或用什麼系統,他們看到的是該怎麼解決他們的困難,使用的工具、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解決他們的問題。
旺旺集團整體的系統導入起步後就漸入佳境,一步一步地實現原本的計畫。在去年,他們的工廠完成所有導入計畫。而在今年,山中康司表示,旺旺希望將SRM(Supplier Relation Management)、BPC(Business Planning and Consolidation)產品用來做IBP(Integrated Business Planning),把公司內部最重要的協同計畫作業,如年度財務預算拉到BPC上,他說,預計在今年第3或第4季完成。
從績效來看,旺旺集團在2001年到2005年的營收成長為 15%,但到了導入資訊系統的2006年到2010年,營收成長率達到 27%。並且在2006年到2010年的5年間,庫存周轉天數下降34%、應收帳款天數下降27%。山中康司說,這還沒到達他們的目標,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山中康司說,旺旺的成功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為管理階層的支持,他說IT要做的,是要試著去持續管理他們的期望。而設定一個確定的目標也相當的重要,「如果同時要做太多事,往往會失去目標,什麼都做也可能變成什麼都做不好」山中康司說。
總結旺旺的經驗來說,山中康司建議,每個企業都要建立自己的最佳實踐,其實沒有所謂通用的最佳實踐,別人的經驗可以參考,但並沒有辦法保證放到每個人身上都能成功。他說,成功要靠IT部門在企業裡的觀察和洞察力。他認為,未來IT在企業裡的角色應該要轉變,從強調技術轉為強調資訊、創新、改善、整合等等。文⊙楊晨欣
旺旺集團資訊化藍圖
熱門新聞
2024-11-29
2024-12-02
2024-11-30
2024-12-02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