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iThome

前陣子接連發生阿妹、江蕙演唱會購票事件,帶出爆量刷卡交易需求,根據負責阿妹演唱會的拓元售票公司對外說法,拓元在12分鐘內賣出12萬張票,不過後續卡在刷卡付款流程,而負責江蕙演唱會的寬宏售票及後續接手的宏碁也都因為擔心金流環節塞住,將訂票與付款分開進行,分散刷卡交易時間。

要細究售票事件出包源頭可說是眾說紛紜,從售票公司的系統架構、硬體設備、頻寬問題、售票流程設計到金流等各環節都備受檢視,奇怪的現象是,雖然許多人認為金流是個瓶頸,不過,實際走訪幾家售票公司,多數售票公司對合作收單機構實際可以消化的每秒交易量都避而不談或者語焉不詳,彷彿這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

而由於金流牽涉到整個刷卡交易生態系,成為一個難以釐清或證實的模糊地帶。問題是不是真的出在金流環節,到底哪些環節容易成為塞爆瓶頸,而這些瓶頸的原因是否有方法解決,得先回頭看臺灣目前刷卡交易機制的發展狀況,從一筆刷卡交易流經的各環節說起。

刷卡交易分線上及線下交易,分別透過實體商店或網路商店接受交易後,將交易資訊傳至收單機構,基本上收單機構之後的處理流程差異不大,主要差別在於收單機構之前經過的各種管道。

整個刷卡交易流程主要參與者包括持卡人、特約商店(實體商店、網路商店)、收單機構、轉接中心、國際發卡組織及發卡銀行。

線下交易透過實體商店的簽帳端末機進行刷卡,再將交易資訊傳至收單機構。而線上則透過網路商店或是線上售票系統進行的刷卡交易,通常在選購完商品或票券後,會進入付款機制。

線上交易付款機制的做法,包括URL連結付款頁面或是API網路介接的方式,對於資訊能力足夠,或是有較大交易流量處理需求的網路商店,可能採用API網路介接方式,由收單機構提供API,商店自行將付款機制嵌入購物流程,提供客製化付款頁面。

另外一種URL連結付款頁面的作法是,消費者線上付款時會先連到一個由收單機構提供的付款頁面,也有網路商店會選擇外包,由第三方提供付款頁面,依據不同網路商店型態、售票公司需求及選擇的金流處理方式,可能連結多個處理環節。

付款頁面為容易塞爆瓶頸之一

而這個付款頁面便是容易造成系統塞爆或當機的地方,若頁面由收單機構提供,就要由收單機構的系統來承載容量,若商店或售票公司採用API介接方式,就要由自己的網頁伺服器來承載,假設同時有10,000個人要進行線上刷卡交易,網頁伺服器就必須開10,000個付款頁面,對此,有收單機構認為,相較於後續卡片交易授權,在付款頁面上反而需要更大的承載容量。

從付款頁面送出付款資訊後,先到收單機構,再由收單機構向發卡行要求交易授權,若發卡與收單為同一家銀行時,銀行可以自己在內部連線,不用透過轉接中心,但若是國內其他發卡銀行或國外發卡銀行,就要經過轉接中心和國際組織(如Visa、MasterCard、JCB等)向發卡行要求交易授權,因此經過環節更多,所需要的時間也可能更長。

通常一筆線上刷卡交易經過上述各環節再傳回網路商店,需要5~10秒的時間,有時候可能2~3秒就完成,這個時間長短受到每筆交易來源類型、管道影響。

臺灣目前約有20幾家收單機構,除了財團法人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簡稱NCCC)之外,其他都是銀行單位,幾個常見的收單行像是中國信託、台新、花旗等,而NCCC除了收單之外,同時也扮演了轉接中心的角色,負責國內授權轉接跟清算業務。

商店到收單之間各環節系統能力要匹配

NCCC通路推展部資深經理蔡承志表示,針對線上交易,從網路商店到收單機構這段是較容易造成瓶頸的環節,包括中間接線的頻寬,及兩邊系統的同一時間負載能力(Concurrent)都可能造成影響。

他說,首先要釐清交易類型,若是購票系統,付款之前要先搶票、畫位,還要考慮購票機制的設計。現在有兩種方法,一種設計是,付款失敗訂到的票也會同時被取消,而另一種方式將訂票與付款兩個動作分開進行,訂票成功後可在規定的一段時間內再進行付款,「不同機制設計都會影響整個交易處理的流暢性。」蔡承志說。

再來,要考慮網路商店跟收單機構之間連線的頻寬大小,以及兩邊系統處理能力是否匹配,包括支付閘道或網頁伺服器,訂定出一個雙方都可承受的每秒處理交易量,若超過收單機構可處理的交易量,這些刷卡交易會採排隊等候方式,而並不會造成系統當機,除非等候時間超過付款頁面設定的交易時間上限後才會交易失敗。

對於每秒處理的刷卡交易量瓶頸,拓元總經理邱光宗提出一個分散金流處理量的做法,他認為一家收單機構開放每秒可處理的量可能從幾十到幾百筆,假設一家收單機構每秒能處理30筆交易,那同時跟10家收單機構合作,每秒交易處理量就可達到300筆,不過,蔡承志認為,同時跟多家收單機構合作,要再透過一個邏輯或採用隨機方式來分配,邏輯上合理,但實務上若考量到利益分配,收單機構不太願意要和其他同業合作。

蔡承志也表示,從收單機構到轉接中心之後的授權認證時間其實很快,也不容易塞住,通常在前面的搶票階段就已經塞爆了,或是卡在商店到收單機構中間的這段流程,以NCCC的收單經驗來說,每秒可處理至少100筆的刷卡交易,在過去合作的例子中並沒有遇到塞爆情形。

不過,拓元對外指出,當時與多家收單機構合作,總共可處理的平均交易量約為每秒300筆,仍然沒辦法及時消化刷卡交易。

拓元未說明和哪些收單機構合作,NCCC也非拓元合作對象,但以拓元提出的數據來估算,對售票公司而言,他們認為交易量需求可能高於收單機構的處理能力,因為每秒處理300筆只是平均值,實際交易量分布可能更極端,以張惠妹演唱會的12萬張票為例,若都集中在其中的2分鐘內要刷卡,每秒的交易處理需求便達到1,000筆,而這個數字對於NCCC估計的100筆,可能就會造成塞住的情形。

對於收單機構而言,以占臺灣約4成收單業務的NCCC為例,當前可處理的交易量已經足以應付目前的刷卡交易需求,NCCC也說,若商店或合作售票公司有更大的交易量需求,他們也可以提供,只是NCCC目前並沒有提供一個每秒可處理的最大刷卡交易數量。

蔡承志也表示,線上及線下交易相比,線上交易大約只佔1成左右,大部分的刷卡都還是來自線下交易,而到了轉接中心後的授權邏輯一樣,並不會區分這些交易來自線上或是線下,因此他認為,轉接中心的系統承載容量更是綽綽有餘,可處理的刷卡交易量遠大於每秒100筆。

因此,雖然售票公司第一時間將矛頭指向金流,也有許多人提出金流環節有交易量上限的瓶頸,認為收單行的系統架構不敷使用,不過看來各個刷卡交易環節參與者對於交易量需求的認知不盡相同,對於收單機構來說,憑藉過去經驗,並沒有明顯意識到爆量交易的需求,或是缺乏誘因為少數大型售票事件來升級系統架構,縱使他們認為這些在技術上都不構成問題。

 

相關報導請參考:「秒殺搶票塞爆售票系統=無解?」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