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醫院
前文大略介紹了DRG是什麼樣的制度,以及DRG開始實行後,醫療院所會遭遇到的衝擊為何。那麼,在新的健保給付制度即將上路之際,醫療業的IT單位,到底能夠協助醫院做些什麼呢?
由於DRG制度上路後,醫療院所獲得的健保給付,雖然仍在總額支付的大框架以及過渡措施下,初期不會減少太多。但隨著DRG適用的項目越來越多,就會意味著未來健保給付將會更傾向「看什麼病,付多少錢」,而不是「用多少錢治病,付多少錢」。也就是說,無論用多少資源投入同一個病人身上,只要是DRG分類規定多少錢,就僅會給付定額的費用。這也是為什麼先前談到,幾乎全部的醫學中心,在計算過後,都發現只要DRG上路3年,就會開始虧損。
必須強化成本控管的能力,健全住院中管理的提醒機制
對於醫療業來說,這意味著醫療院所必須更嚴格的控管成本。要做到這一點,許多醫療的標準流程都必須建立起來,在醫界,這種標準的看病流程被稱為「臨床路徑」,所謂臨床路徑,就是指特定病情的病人,要依照一定的程序處理。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友專表示,臨床路徑原本是用來提升醫療品質的一種方法,透過不同地區的處置,歸納出一套最有用的治病方法。
而在成本壓力下,現在臨床路徑除了有提升醫療品質的意義在之外,也成了能夠有效控制成本的一種方式。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資訊室主任孫培然就指出,臨床路徑的建立,將能夠有效管控每個療程該有的時間、用掉的資源,建立起不同疾病的各項標準流程與指標。有了這些透過醫生討論所建立出的臨床路徑,IT系統就能夠在病患入院時,就在系統上提供不同的提醒資訊,例如依照臨床路徑,下一步應該要怎麼做,讓醫院能夠更切實的掌握醫療的流程。
除此之外,IT系統在成本控管上,也能夠隨時監控醫師已經用掉多少資源,適時作出提醒。不過這需要在管理面上,同時要求醫療人員要更即時記錄資源的使用,例如幾天內用掉5條胃管,如果到最後才一次記錄用掉了5條胃管,剛好該病人所落在的DRG分類,無法給付這一項,醫院就會虧錢了。簡而言之,就是要強化醫院在病人住院過程中的資源應用與流程管理。
其實目前許多大型醫學中心都已經有了類似的機制,舉例來說,萬芳醫院現在就有提供每日已經耗用了多少醫療資源和費用的查詢,讓醫師可以透過查詢,了解現在的資源耗用狀況。臺北醫學大學醫療體系(包含萬芳醫院)資訊長許明暉就表示,現在萬芳醫院的醫令系統上,可以提供每個病人住院已經用掉多少金額的提醒,並且因應未來的DRG制度,也提供一個介面能讓醫師查詢每個病患現在耗用的醫療資源,並且以不同顏色的燈號做提醒。
除了這些措施,IT系統也可以在確定病人的DRG落點後,提醒醫護人員或疾病分類人員,要記得記錄哪些併發症/合併症,以爭取不一定最大,但最佳的健保給付額度。
對於醫療業來說,在DRG的健保給付制度下,如果能夠透過IT系統,讓病人在入院時,就先預測他的DRG落點,這就能協助醫院更精確的控管成本,讓醫師除了可以透過先前談到的資料,看到現在耗用的醫療資源外,還能更進一步的就預測這個病人是不是會替醫院帶來營收。
但是這一項作法,其實在醫療道德上有很大的爭議。如果IT系統真的能夠這麼精準的預測,這是不是會讓大家所擔心的人球事件發生?醫生會不會只看能夠賺錢的病人?這一點,我們將在後面有更詳細的篇幅討論。
臺中榮民總醫院資訊室主任楊晴雯指出,資訊系統很難做到DRG落點精準的預測,反而會影響醫療行為。
此外,要怎麼精準預測病人的DRG落點,也有很大的難處。臺中榮民總醫院資訊室主任楊晴雯就指出,當一個病人來到醫院,往往不經過詳細的檢查,很難知道他最後會被分類到DRG裡的哪一類。例如,病人如果只說他頭痛,那麼醫師也只能在病歷上先記錄頭痛,頭痛並不能對應到任何一個DRG的疾病編碼,在資訊不足的狀況下,資訊系統很難做到精準的預測。這時資訊系統提供的資訊,反而會混淆治療病人的醫生。楊晴雯說:「所以我們在評估過後,為了不要影響到醫療行為,認為乾脆不要做預測,DRG的給付制度歸制度,重要的還是病患該怎麼治,就怎麼治。」
目前多數醫院所持的意見都和楊晴雯的看法類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資訊室主任洪綺蘭就表示,在DRG制度這個議題上,IT其實能扮演的角色主要還是協助為主,如果太過於具有主導性,反而會弄巧成拙,甚至會和醫療道德有衝突。
居家照護等配套措施,也是未來IT能夠施力的點
DRG制度實行後,由於成本需要更嚴加的管控,勢必會造成一些結果。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國外的經驗看出來,最重要的影響很明顯地一定是平均住院日的縮短。李友專表示,現在臺灣醫療院所平均的住院日數約是9天,當未來實行DRG制度後,很有可能會縮短到只剩下4天,在這樣的狀況下,病人很有可能還沒拆線就必須先出院休養,然後再派醫護人員到居家去協助照護與拆線,甚至可能必須透過IT科技提供一些遠距照護的服務。但目前臺灣這些架構的發展,都還不到十分完善,相關的配套如果沒有做好,未來很有可能會出大問題。
雖然健保局有針對住院日的問題提出但書,要求醫院不可以在病情還沒有穩定的時候,就將病人趕出病房。但是穩定的界定其實很困難,李友專就指出,現在臺灣病人的住院習慣,是要住到完全康復,才會出院。但是當未來在DRG制度的壓力下,醫療院所為了節省成本支出,勢必會縮短平均住院日數。「這是全世界實行DRG健保給付制度的國家,都會出現的現象,我們很難認為臺灣會是特例。」李友專說。
舉例來說,美國的醫療制度下,病人往往只要情況一穩定就會出院,拆線和後續的照護,再由醫護人員到府進行,這是因為醫護人員到府的服務並不適用於DRG的給付制度,在成本計算上,對醫院來說會比較有利。
其實DRG給付制度的實行,可以確定的,一定會造成醫院對IT的依賴更為加深,相關的提醒和分析,都必須透過IT系統完成。更有甚者,遠距醫療相關的科技,也都和IT息息相關。在這樣的狀況下,e化程度較低的中小型醫院,甚至是地區型醫院,很有可能會面臨嚴重的衝擊。我們再度以美國的例子來看,美國在實施DRG給付制度之後,其實很多財務狀況較差,或是無法有效透過IT控管成本的醫院,都逐漸被淘汰,只剩下體質較好的大型醫院存活。這也使得醫療業在面對DRG的上路在即,其實必須好好的開始做好IT相關的布局。
萬芳醫院現在就做到了醫療資源耗用的提醒,讓醫護人員可以透過介面看到目前已經花費了多少金額,並可透過燈號看到每個病例在DRG制度下的醫療資源耗用狀況。照片提供/萬芳醫院
臺中榮民總醫院資訊室主任楊晴雯指出,資訊系統很難做到DRG 落點精準的預測,反而會影響醫療行為。
相關報導請參考「健保DRG來襲:成本與醫德的兩難」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