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風潮從歐美吹進亞洲,起跑較快的城市如新加坡、香港紛紛積極跟進,身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的新加坡,不僅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由民間組織打造了統一的平臺,凝聚所有市場參與者與資源,形成健全的FinTech生態圈,來勢洶洶要成為亞洲FinTech領頭羊。
這個推動新加坡FinTech發展的關鍵平臺由新加坡FinTech聯盟(The Singapore FinTech Consortium)所打造,其共同創辦人Gerben Visser表示,他們的目標是提供平臺並促進來自市場各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協調並促進共同利益者,創造合作、就業與夥伴關係的機會,並發展成一個彼此串接的FinTech生態系統,將合作夥伴和外部相關資源做有效的串接。此外,也將全力推廣FinTech合作夥伴的創新成果、生態系統、地區培育計畫與全球知名度。吸引更多企業加入,整合並加速新加坡的FinTech生態圈。
新加坡用單一FinTech平臺串聯政府、銀行、保險、投資者及新創
Gerben Visser表示,FinTech這個議題非常新,但是基於過去他們在金融產業所累積的經驗與人脈,以及與新加坡金管局的密切合作,才得以打造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FinTech生態圈平臺,平臺合作夥伴來自業界,主要參與者包括金融機構、FinTech新創公司、科技公司、創投業者,他們也和雪梨、倫敦、瑞士等金融中心合作,形成強大生態圈。也與新加坡管理大學合作提供工作坊,介紹金融科技並提供該領域的諮詢。
他也說,金融科技對東南亞地區來說,是關鍵的基礎建設層,搶進FinTech市場能助新加坡維持並強化其在金融服務的領先地位。他認為金融科技將成為主流趨勢,這些平臺參與者也都相信技術可以為金融產業帶來更多新價值。
他認為金融科技往前可追溯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掀起一波金融產業的浪潮,當時銀行出現問題,新創產業開始竄起向銀行宣戰,他表示,在歐美國家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金融科技,但亞洲大約一年半前才開始談。
另一方面,則是技術的成熟,包括雲端運算、社群等技術,讓成立公司的技術與成本門檻降低,新創公司可用各種社群、行動裝置來管理,這些都促成了現在FinTech的發展,大家開始談支付、P2P借貸、網路與資訊安全、數位化、大資料、分析技術及各種新型態的金融服務,由於FinTech範疇廣,其生態圈內有很多不同角色。
不過,Gerben Visser表示,他不喜歡用破壞式創新(Disruption)來形容FinTech,他認為這是金融產業的演進(Revolution),新興技術正在讓金融服務的方式演進,不過銀行依然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新加坡FinTech聯盟今年5月才正式成立,針對不同角色提供各自所需的服務,包括金融機構、投資者與FinTech公司,並設置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顧問委員會,並依據專案基礎來指派適當顧問。提供的服務包括線上服務及線下服務,線上服務包括儀表板、資料庫,也提供行動版App,線下則包含實體活動。
Gerben Visser也說,新創要針對主題、產品來做,找出影響層面最廣的領域,最大機會點,決定出優先順序為何。而另一方面,要幫助銀行快速跟上,首先,銀行得先思考他們重要的服務、客戶種類及系統需求等,怎麼讓既有服務或產品數位化,也要知道外面有哪些FinTech公司或創新的技術已經存在,自身的前端、後端系統,工作流程上有什麼新的需求,然後再開始架構藍圖,討論第一步要做什麼。對銀行來說,有些第一步選擇投資,有些和新創合作,有些成立創新中心,取決於他們的野心以及要做什麼。
以前金融服務是在實體銀行取得,現在金融服務變成一個平臺、一個服務,或是一個產品。他認為的確會有銀行消失,因為這些實體銀行的成本太高,還是會有特定產品跟服務需要透過實體銀行來完成,銀行也具備處理這些交易的能力。
然而,在幾個領域如支付、借貸或是消費端服務上,對銀行來說,提供服務的成本太高,利潤太低,唯一的方法,就是要透過技術平臺來完成,因此必須銀行也要開始將人力、實體建置的成本抽離。
他坦言,有些銀行對FinTech比較抗拒,儘管銀行接受度慢慢提升,不過都還是在試圖了解這些技術的階段,有時候他們會認為這是威脅,一旦他們看到機會點時,就會主動擁抱它,不過目前都在很早的階段,有些銀行開始成立加速器,或是擴大IT投資,他認為,過去銀行大多著重在內部技術和系統的創新,但是現在他們應該要看到更多外部新創公司。
他強調在這些過程中,協同合作非常重要,因為在這個平臺成立之前,想切進FinTech市場的人不一定有明確的方向或是時程表,也沒有適當平臺讓他們彼此交流,找出各自適合的領域。他說,新加坡FinTech聯盟也算是前期投資者,有完整的金融科技知識與資源,包括來自倫敦、雪梨、香港或美國的資源。
Gerben Visser認為,10~15年之後,生活當中所有的服務都將可以透過手機來提供,也就是現在大家不斷提出的行動第一,未來更多社群元素加入後,消費者不需要花太多錢就能使用到金融服務,因此未來電信業者也有機會更深入這個市場,同時,像蘋果這樣的科技公司也將會主導金融科技市場的走向,成為新金融服務供應商。
他也說,消費者也開始改變消費模式,不再尋求傳統昂貴的金融服務,也不和銀行有這麼密切的關係,因此在FinTech趨勢之下,小公司也能抓住搶進市場的機會,透過平臺的方式服務,讓創新服務可以在全球被運行,不受地理條件限制。
新加坡FinTech聯盟共同創辦人Gerben Visser認為,過去銀行大多著重在內部技術和系統的創新,但是現在他們應該要看到更多外部新創公司,而新加坡FinTech聯盟的目標是要打造單一FinTech平臺,串聯政府、銀行、保險、投資者以及FinTech新創。(圖片來源/iThome)
新加坡政府砸2.25億新幣力推Fintech
若沒有強力的政府政策支持,民間組織要推動統一平臺,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過看來新加坡在這方面並沒有太大阻礙,因為Gerben Visser表示,新加坡金管局(MAS)局長Ravi Menon,在今年6月揭露新加坡在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現況與主要關注的技術重點,並祭出打造智慧金融中心的5大計畫,宣布未來5年將投入高達2.25億新幣的預算(約新台幣50億元)。
新加坡金管局在今年8月成立金融科技創新組織(FinTech & Innovation Group,FTIG)來負責FinTech領域的政策發展與監管,並執行這個5年2.25億新幣的推動計畫。FTIG又分為支付與技術方案、技術基礎建設,以及技術創新實驗室三個辦公室,由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統籌負責,並已經開始運作。
新成立的FTIG組織為確保資源可用,全力幫助新加坡的FinTech新創,也要讓銀行可以快速跟上,提升金融機構對FinTech的警覺心,而新加坡FinTech聯盟提供金管局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研究與分析報告,要告訴政府和產業,為什麼金融科技很重要。
新加坡金管局揭露了將改變金融產業的六大關鍵技術,包括行動支付、身分驗證及生物識別、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運算、大資料及機器學習。Ravi Menon表示,技術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以及娛樂模式,像是機器人可以協助打掃家裡,而孟買、莫斯科城市已經開始使用無人機來外送Pizza,另一方面,數位支付的進展速度也非常驚人,像是非洲肯亞的M-Pesa便提供當地居民可以透過行動裝置來存款、付款。
這些新興技術正在顛覆各種產業,包括金融業也正面臨巨大轉變,因此演變出FinTech一詞,其中涵蓋金融化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ies),以及金融與科技的整合,這兩件事情都正在發生。
在這趨勢之中,非金融業者運用科技技術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在支付、借貸以及投資三大領域開始取代了傳統金融業者提供的金融服務,他表示,人們需要的是金融服務,而非銀行。因此,FinTech正迫使金融機構做改變。
像是在支付技術上,使用笨重收銀機的日子即將消失,外接的小型轉換器也會被淘汰,最後幾乎所有服務都會轉變成可以直接使用平板或手機來完成。
在這些金融服務中,身分驗證與識別技術非常重要,未來不需要記住複雜的密碼,可採用指紋、虹膜、臉部和語音辨識等技術,甚至掌靜脈和心跳偵測系統都有可能被用來作身分驗證,像是許多國家已經將ATM整合生物辨識功能,未來提款不再需要使用卡片。新加坡的銀行也已經將iPhone的Touch ID功能用來做為指紋辨識的行動應用,也有金融機構嘗試將聲紋技術應用在銀行的電話客服系統。此外,為確保用戶生物辨識資訊的安全隱私,有些服務會整合Token,或是提供雙因素認證機制。
對於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新加坡金管局表示,相較過去要透過傳統銀行匯款,比特幣支付更快速且低成本,且宣稱是安全的,不過這類數位貨幣是否能壯大還有待觀察,許多中央銀行正在密切關注,包括新加坡金管局本身。他更表示,一旦它真的壯大,不排除中央銀行將發行數位貨幣的可能。
而在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其實是他們更關注的重點,他們認為這將可能對金融服務帶來更全面的影響。區塊鏈技術也可稱作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記帳系統,可讓一個檔案或記錄一旦被編寫到數位記帳系統中之後便無法任意竄改。這些數位記錄可以透過任何一個系統來存取或驗證,而不需經過一個中央機構。
Ravi Menon表示,分散式的分類帳系統(Distributed Ledger System)的潛在優勢在於,流程更快速更效率且成本很低,在系統故障時也具有更大的彈性因應能力,在金融機構中將有多潛在的應用可能,如美國Ripple基於分散式記帳系統提供一個解決方案,可即時支付結算、貨幣兌換和匯款功能。在同樣的這類解決方案中,還可以嵌入監管機構的監控系統進行風險管理,追蹤洗錢或金融詐騙交易。
除此之外,更多人感興趣的是,這類的分散式記帳系統將可能適用於任何涉及合約或交易的領域,目前這些交易紀錄依賴第三方機構來驗證管理。Ravi Menon舉例,像是宏都拉斯便正開發一個基於分散式分類帳的土地註冊系統(Land title registry system)。其他潛在應用,還包括智慧財產權、供應鏈管理,電子投票系統及醫療記錄等系統。
新加坡金管局提醒金融機構必須對這些技術具高度警覺心,並了解他們的潛在應用領域,才能抓住機會,安全且有效地運用這些技術來提升生產力、增加競爭力,並提供客戶更好的金融服務。
因此,他們提出因應金融科技的5大計畫,包括成立金融創新推動計畫Financial Sector Technology & Innovation(FSTI)、打造電子支付基礎架構、建立智慧化監管通報系統、打造FinTech生態圈以及FinTech技術與技能培育計畫。
新加坡FinTech五大計畫
瞄準6大FinTech關鍵技術:行動支付、身分驗證及生物識別、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運算、大資料及機器學習
計畫一 成立金融創新推動計畫
MAS將在未來5年內投資2.25億新幣(相當於50億臺幣以上),打造支持金融創新的生態系統。FSTI計畫有三大目標,包括吸引金融機構在新加坡設置自己的研發中心或創新實驗室、促進金融機構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以及打造支持跨產業技術應用的IT基礎架構。
目前,星展銀行、花旗銀行、瑞士瑞信銀行、瑞士聯合銀行及大都會人壽都已經在新加坡成立創新中心,其他銀行也正在規畫階段。
而進行中的金融機構創新專案包括基於區塊練技術的分散式記帳系統,用來防止重複開發票,一個可以了解顧客的共享基礎架構,網路風險測試溫床,自然災害的資料分析移轉等計畫。
計畫二 打造電子支付基礎架構
新加坡金管局將大力推動電子支付領域,近年持續改變整個新加坡的支付環境,新加坡在2014年3月成立快速且安全的交易計畫(Fast And Secure Transfers,FAST),以打造一個可用的基礎架構,讓參與計畫的銀行,可以讓其客戶透過行動裝置或電腦即時進行國內的基金轉移。
除此之外,在支付領域,新加坡金管局接下來的目標要打造一套統一的POS系統,降低現金與支票的使用。
計畫三 建立智慧化監管通報系統
金融系統越來越複雜且內部串聯,新加坡金管局將提升其對系統的監管能力,更即時、全面且有更精確的資訊,來減少新興技術帶來的風險。
因此他們計畫透過資料標準化和自動化方式來降低持續通報的成本,提供匿名資訊給產業或學術機構做進一步的金融系統與風險分析研究。
計畫四 打造FinTech生態圈
打造智慧金融中心必須領先金融產業一步,先打造一個適合FinTech發展的生態圈,新加坡金管局計畫要提供一個協同平臺,希望匯聚FinTech新創,並幫助他們設計出適用於金融產業且具法規與風險評估考量的解決方案。
計畫五 FinTech技術與技能培育計畫
創新技術與去中間化商業模式的出現將讓傳統金融服務業的工作逐漸被淘汰,過去的金融服務業的專業能力需要轉型,新加坡金管局計畫與金融機構、培訓機構以及大學等學術單位合作來因應轉型,提供打造智慧金融中心所需的技能訓練,並將設置金融基金,提供更多培訓機會。
Ravi Menon表示,他們的目標是要促進金融業的創新文化,這些創新不限於高科技創新,也包括工作流程或創新商業模式,而技術在這之中將扮演關鍵角色,因此他們將致力於了解並善用這些技術。
反觀臺灣金管會的做法,雖然在方向上有不少相似之處,像是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設立創業基地、扶植FinTech新創,著重電子支付發展,並計畫籌設10億元資金等,不過臺灣目前在政策上尚未有較明確的做法,像是新加坡表明要設置金融監管回報系統,打造店家的統一POS系統,且發展金融科技的資金將由政府投資,而臺灣則是由金融機構共同籌資,且接下來更詳細的規劃,還得等到政策白皮書出來後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