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委會資訊中心主任蕭柊瓊(攝影/洪政偉)

為了確保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也為了避免農地遭到濫用,確保農地可以農用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方針。不過,現在有許多的農地不僅加蓋大大小小不等規模數量的農舍,更糟糕的是,還有更多的業者,反而在農地上興建會污染土壤和水源的工廠。而這樣的難題,則是中央政府以及農業主管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以及地方政府必須共同面對的責任。

為了解決農地是否農用的問題,農委會必須先盤點全臺灣到底有多少農地面積?在盤查出來的農地中,有多少比例的農地被不當使用?甚至於,面對這些高污染的工廠或農舍,是否有更便利的檢舉機制,讓地方政府可以進一步拆除相關的工廠或農舍呢?

這個答案可由農委會於十月上旬,正式對外公開的「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查詢圖臺」找到。在這圖資平臺中,所有民眾都可以自由查詢,各個縣市農地是否有蓋農舍或是興建違規工廠。農委會資訊中心主任蕭柊瓊表示,當知道各個縣市到底有哪些農地遭到違規使用後,才有辦法做到下一步的拆除或是改善的政策。

至於,為什麼有這樣圖資查詢平臺上線?蕭柊瓊表示,這一切就得從她在去年11月,從業務單位回鍋,接任農委會資訊中心主任的故事說起。

化零為整,打造農委會共用的農業地籍圖資平臺

蕭柊瓊在去年11月從業務單位的國際處貿易科副處長的職務,調任資訊中心主任一職,這樣的調動對她而言並不陌生,因為,她原本就是從資訊單位出身,然後在業務單位歷練20年後,又再度回到最原先的工作崗位:資訊單位。

這樣的經驗,讓蕭柊瓊對於如何透過IT系統協助業務單位流程更自動化及解決問題更有心得。

因此,當蕭柊瓊回鍋擔任資訊中心主任一職時,她開始思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農委會以及所屬機關目前正在進行所有的IT專案工作,便開始盤點相關的IT專案。

蕭柊瓊在盤點IT專案後發現,包括農委會及所屬機關在內,不同機關都有做一件共同的專案,那就是「農地的地理資訊系統」,也就是農業的地籍圖。農委會原本是透過林務局彙整相關地籍資料,但經歷政府組改後,她認為,地籍圖既然是所有農業相關單位的共用資訊,就該由農委會資訊中心出面統整負責,目的不僅是要減少其他部門重工所浪費的人力、時間甚至是金錢,更重要的是,透過地籍資訊的精準校正,也可以保障農民的財產。

例如,農委會資訊中心請求國土測繪中心協助,將每一塊農地都進行完整的圖資資訊校正,包括大小、範圍、經緯度等,並讓每一個農地地號和地圖資訊及農戶資料都是正確的,打造一個具有管理系統的圖資管理和查詢平臺,並加入地理資訊系統(GIS)資訊。蕭柊瓊表示,透過這樣一條龍式的資訊串接,可以把農地和農戶資訊串接成農業地籍圖,就可以成為農業相關單位在執行各種政策規畫時的「共通資料」。

蕭柊瓊表示,完成這樣的農業地籍圖後,不僅可以給農委會及其所屬機關作為單純的農業地籍圖使用,更大的價值在於,可以套疊其他圖資資訊,像是航照圖、空拍圖等,當農業相關單位需要搭配其他單位的圖資時,可由農委會資訊中心協調調閱相關圖資,協助業務單位做不同類型圖層資訊重疊,有助於各種農業決策參考。

舉例而言,春天的時候,有時候中南部會因為春雨不足以灌溉農地,需要搭配休耕政策,但什麼地方最適合休耕,就可以搭配水利處的水域圖,再疊上農糧署過往幾年休耕地圖資訊以及農業收成資訊;若再搭配其他地理圖資和數據分析,甚至可以從公開數據去擬定相關農耕政策。

有了這個完善的農業地籍圖資平臺後,每當颱風或大雨造成的天災,都讓靠天吃飯的農民損失慘重,農政部門必須適時編列賠償補貼,協助農民度過難關。

但蕭柊瓊表示,以前協助農民做相關補償措施時,因為缺乏完整的農業地籍圖資,有些時候,有些農民申報相關災損補貼時,申請補貼的範圍,根本無法與該農民所屬的農地地號串連,都可能讓農民無法獲得應該有的災損補償。

因此,當農委會資訊中心統整並推出完整的農業地籍圖資後,接下來,農委會就可以藉由定期的無人機空拍,完整記錄農地變化;一旦風災過後,也可以透過無人機拍攝影像,重疊農業地籍圖資,搭配農委會風災補償資訊,可以讓農民清楚知道農損的範圍和程度,可以獲得最適當的災損補償。

不只如此,農委會更擴大農業地籍圖資在其他領域的應用。蕭柊瓊表示,農業地籍圖資可以盤點臺灣農地面積,全臺灣可提供糧食生產的農地面積有68萬公頃,但實際耕作的農地面積卻只有57萬公頃。根據農業地籍圖呈現的資訊,有11萬公頃農地沒有農用外,更有4萬多公頃農地是用於蓋農舍、興建工廠的非農業目的使用。

因為這種農地非農用的作為,將有害臺灣整體的農業發展,因此,蕭柊瓊表示,有完整地籍資料並可以套疊其他像是航照圖、空拍圖等圖資後,透過農委會對外公開的「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查詢圖臺」中,民眾可以透過點選方式,查詢各個縣市農林漁牧產業的分布狀況,更可以清楚辨識出,哪些農地已經遭到非法使用,這都有利於民眾檢舉、政府相關部門進行拆除等工作。

行政院農委會資訊中心主任蕭柊瓊相信,沒人用的服務就不是好產品,必須從使用者角度,推出可以協助他們解決問題的系統。(攝影/洪政偉)

打造農務e把抓App,協助第一線專業農民落實栽培管理

只要業務單位需要資訊單位協助e化或者是打造相對應的系統時,蕭柊瓊都會深入研究每一個業務單位的工作內容及作業流程等細節。

因為她抱持著必須要深入了解每一個業務單位的內容和流程,不論在業務單會或者回鍋資訊中心,蕭柊瓊始終深信:「沒有人使用的服務,就不是好產品。」因此,當她發現農委會有提供農民一個非常實用的「農務e把抓」App,但在推出的2年內,第一線用該App管理的農地面積才3千多公頃,相較於全臺灣將近60萬公頃的農地面積,「這個App還有很大的推廣空間。」蕭柊瓊表示。

「農務e把抓」App主要是協助農民做栽培管理,目前全臺農家戶數有77萬5,264戶,其中專業農民為181,718戶,兼職農民為45,426戶,目前使用農委會推出App的以30歲~50歲的專業農民是主要的使用大宗。

蕭柊瓊認為,透過讓農民對這個App「上癮」,習慣用App管理相關的田間事務時,慢慢也會開始習慣用網路查詢各種資料,也間接提升農民的社會觀感,例如,農業也成為懂得善用科技的時髦產業。

為了推廣農務e把抓App,蕭柊瓊和農糧署合作,希望可以和未來的農業政策做連結,對農民產生使用的誘因;而這樣合作對農糧署帶來的好處則是,農糧署可以透過雲端平臺研究分析後,了解農民栽種哪些農產品、農藥用藥狀況、耕種面積、產量、產期等做綜合分析後,作為未來農產品的行銷推廣計畫之用,也可以結合農產履歷。

她說:「經歷半年的時間推廣,利用農務e把抓App管理的農地面積,即將要破1萬公頃。」相較於全臺灣60萬公頃的農地面積,利用該App管理的農地面積占比仍小,但透過和農業政策的連結,以及協助專業農民做第一線的栽培管理,都有助於該App應用更為普及。

此外,農委會也推出田邊好幫手的App服務,協助農民清楚各種貸款細節,包括風災補助在內,每天的氣象資訊,甚至是農產品市場上的時價等。她說,當農民加入成為會員後,App就會每天主動推播上述相關的資訊給農民參考。

業務單位歷練20年後再回鍋資訊中心

蕭柊瓊始終認為,「使用者單位講得出來想要的需求,再困難的需求,IT單位只要有足夠的預算和時間,都做得出來。」IT系統是一種「只要邏輯通,所有系統和服務都可以通」的工具,但她認為,要如何從業務單位角度出發,理解業務單位的需求後,又可以在預算和時間的限制內,如期如質的提供相關的IT服務,「人的溝通」對於多數IT人員而言,反而是最困難的事情。

因此,當蕭柊瓊再度回到資訊中心時,她心中盤算的,就是IT部門有責任協助業務單位做好相關IT評估,當業務單位提出需求時,有些時候業務單位因為只專注在眼前問題,往往會忽略背後更關鍵的因素時,IT部門是否可以協助業務單位,一起發現關鍵問題所在?

業務單位如果要花一千萬元IT預算,就希望可以解決會造成二億元風險的問題,這樣的資訊應用規畫就會十分值得。她指出,所有的IT服務在推出前,都應該要「莫忘初衷」,記住所有系統和服務都是為了解決實務上真正面臨的困難,並非只是解決當下的困境。

對資訊單位而言,協助業務單位打造各種管理系最關鍵的目的,就是要達成「管理不間斷」,例如,導入新系統或資料庫時,除了後續軟體持續更新外,更重要的是,業務單位必須要能將資料做持續更新。

蕭柊瓊認為,農委會資訊中心有義務協助業務單位把流程系統化、自動化外,也必須要面對第一線耕作的農民,擔任IT相關技術、諮詢、規畫和篩選的角色,鼓勵並協助第一線農民善用各種IT工具,「畢竟,科技農業是未來重要的產業發展趨勢。」她說。

 CIO小檔案 

蕭柊瓊

行政院農委會資訊中心主任

學經歷:1985年臺灣大學農藝所試驗統計組碩士,於2003年獲得東吳大學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在1988年~1996年任企劃處資訊科技士,後來轉調業務單位,2005年升任國際處貿易科簡任技正兼科長,2008年升任副處長。並於2016年底回鍋資訊中心擔任主任一職迄今

 機關檔案 

行政院農委會

● 成立時間:1984年

● 主要業務:農業委員會主管全國農、林、漁、牧及糧食行政事務

● 員工人數:347人

● 機關首長:主任委員林聰賢

● 總預算:900億元

 資訊部門檔案 

● 資訊部門名稱:資訊中心

● 資訊中心最高主管:蕭柊瓊主任

● 直屬主管:主任委員林聰賢

● IT預算:每年6千萬元

● 資訊部門人數:11人

● 資訊部門分工:分成資訊規畫科和資訊服務科

 IT大事記 

● 2007年:農委會資訊科位階升級為資訊中心

● 2012年11月:國產牛肉追溯資訊系統正式啟動

● 2013年11月:建構亞太地區農業政策資訊平臺

● 2014年:1月設立農業科技研究院;3月全國推廣動物認領養平臺正式上線;6月設立農業創投媒合平臺

● 2015年4月:農產品食安服務專區上線

● 2016年:4月「農業科技產業情報站」正式上線;8月舉辦第一屆「臺灣農業黑客松」活動

● 2017年8月:全面推動國產生鮮禽肉溯源制度;10月「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查詢圖臺」上線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