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sy前數據長 謝居呈 (攝影/洪政偉)

「現在的電商,已不只是商品銷售,更演進到需要提供整套消費體驗。」Etsy前任數據長謝居呈強調。他在Etsy擔任數據長3年多,對零售業這幾年變革的發展,格外有感。

疫情3年,大大衝擊了零售業的樣貌,讓OMO浪潮延燒到全球大大小小的零售業者,美國流量第4大電商Etsy也不例外,不只國外零售業拼命布局OMO和數位通路,臺灣也是如此。

2021年進入3級疫情後,臺灣過去以實體店面為主的企業,紛紛加速轉型為線上線下融合(OMO)服務型態。這在零售業格外明顯,許多實體品牌開設了直營電商,各大超商、超市相繼進軍外送平臺,從小型賣場到大型百貨都力推會員App和數位支付功能,大量通訊軟體零售業官方帳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數位通路已然成為零售業兵家必爭之地,營運模式更不斷高速發展。

謝居呈不只領導Etsy的上雲和AI數位轉型,過去17年來,他先後在樂天、eBay、Amazon等零售巨頭擔任過技術和管理職,長年在第一線觀察電子商務演變,以及伴隨而來的技術沿革。

近年零售業最重要的技術趨勢是數據相關技術,尤其是高速發展的AI。謝居呈指出:「一旦零售業成為OMO型態,數據就變成一項核心競爭力。」在OMO零售時代,企業遲早都要擁抱數據技術,「差別只是你是想要跑在前面讓人追,還是你要跑在後面去追人。」他直言。

OMO零售型態下的重大業務改變

早期電商多半只是提供網路型錄和線上付款管道,謝居呈指出,現今電商營運則需顧及更多面向,才能提供完整消費者體驗。例如,提供強大的商品搜尋和檢索功能、可信的商家商品評價、個人化會員優惠、精準商品推薦等。

廣告業務是零售業更大的營運變革。許多零售業者開始利用通路流量優勢,經營起零售媒體聯播網(RMN),對自家消費者推送廣告。謝居呈指出,零售業者開始經營RMN後,營運模式便從貨物買賣通路,走向系統化媒合商品與消費者的平臺。「廣告業務已經成為很多零售業者的重要營利來源,例如Amazon。」他說。

Amazon去年廣告營收高達377億美元,雖然只占總營收7%,但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調查,RMN毛利率高達70%至90%。按此數字計算,去年Amazon廣告業務盈利能力已經超過以往最賺錢的雲端服務業務。

OMO營運模式不斷演進,使零售業面臨巨大的業務和營收結構變革。謝居呈說,為了支援這些變革,零售業也迎來了新一波技術需求。

零售新型態催生下一波重要的技術需求

多年前,零售業就曾經因營業型態轉變而產生重要技術需求。謝居呈解釋,上一波重要技術需求來自零售業發展數位通路初期,需要建置並維運前端電商網頁和電商App,以及管理後端地端機房。這也是零售業開始設置技術長一職的由來。

現在,隨著OMO零售業務型態演變,傳統維運數位通路的技術已經不足以支援電商業務所需。如何讓消費者更容易找到適合商品?如何於線上線下不同通路提供更豐富、更一致的購物體驗?推播廣告時如何維持購物體驗和行銷成效平衡?如何控管詐騙、假冒商品等風險?這些都是OMO模式下,零售業新面臨到重要且不可迴避的課題。

這讓零售業面臨了新一波技術需求,也就是驅動各式OMO零售功能和決策的數據和數據科技,以及可以彈性支援多元業務發展及數據處理的雲端基礎架構。「零售業線上營運比重越高,這些業務和技術需求便越發迫切,對企業營收影響也越大。」謝居呈說。

企業如何用AI技術來應對OMO業務需求

謝居呈認為,數據科技領域中,又以AI/ML技術發展快速、用途廣泛,「是零售業不可忽視的技術趨勢。」AI在零售業有不少應用,可以用來降低成本、提升收益。

他以近期爆紅的生成式AI舉例,企業可以用於搜尋引擎最佳化(SEO),根據熱門關鍵字快速生成文章,提升自家網頁能見度。此外,還能生成消費者個人化文案,或商品描述、分類和屬性標籤等資料。

生成式AI還可以用於客服訓練和輔助,AI可以歸納高滿意度客服人員的應對內容,整理成教材用於客服訓練。甚至,AI還能在客服人員通訊當下,即時提醒用詞,同時撈取出消費者購物記錄、偏好和其他相關資訊作為應對進退參考,快速提升整體客服水準。

不只能優化前端服務,生成式AI還能輔助後端決策。企業可以輸入巨量數據,要求AI分析完後生成數據歸納和策略建議。例如,可以用生成式AI分析大量消費者評論,從中歸納出營運改善方針。「透過AI快速、低成本分析大量數據,能協助零售業者快速應對市場變化。」他說。

謝居呈表示,不論是內容產出、客服培訓、巨量數據分析,傳統做法都非常耗時耗力。有了AI輔助,許多工作費時能從數日降到僅僅數秒,因此,熟練地運用AI技術,是零售業重要競爭力。

數據是AI基石,發展AI之前,企業首先需要有效的數據管理、整合和監控機制。企業也開始擁抱數據中臺、CDP等技術,來提升數據管理成熟度。不過,謝居呈警告,企業採購新系統後,常會發現不僅沒增加營收,反而徒增營運成本,降低企業主投資數據技術的意願。他建議,發展數據科技時,可先選擇能解決痛點的技術,才容易看出成效,說服企業主持續投資。

他坦言,這種做法有其限制。從一個個痛點著手,不容易顧及整體規畫,再加上,新數據技術不斷問世,技術債會成為必然問題。他提醒,企業應保留20%資源清理技術債、80%推動發展,才有餘裕維持良好的發展和維運平衡。

快速依數據做出反應,才能把握更多應用情境。從蒐集數據到實際應用的平均時間,是企業數據準備度(Readiness)的關鍵指標。── Etsy前數據長 謝居呈 攝影/洪政偉

數據科技發展戰略成營運核心事務,零售業開始設置高階數據技術主管

謝居呈觀察,早期零售業設置技術長,是因為數位通路建設和維運需求。現今數據貼近了企業決策核心,且技術發展和應用策略日漸複雜、細緻,零售業界便開始設置數據長這一新興高階管理職位。

已經有了技術長,為何需要再設立數據長?謝居呈說明,雖然電商維運和數據科技都是IT技術,不過,兩者工程思維有著關鍵差異。他以軟體1.0和軟體2.0概念解釋。技術長熟悉的傳統軟體開發方法是,由人先訂出邏輯,再寫成程式碼,這是軟體1.0思維。但是,AI/ML等數據技術是,不預先給定邏輯,而是讓程式從大量數據中推論出可能的邏輯,再透過實驗設計來驗證推論。這是一種逆向工程思維,因此被稱為是軟體2.0思維,這正是數據長的專長。

舉例來說,傳統軟體1.0思維,先訂出許多像「如果是男性,則推薦刮鬍刀」的邏輯,將其寫成商品推薦程式。軟體2.0思維則會逆向思考,用程式來分析顧客購物行為數據,自動學習並建立出推薦的邏輯。「這個逆向工程思維,傳統技術長大多不熟悉。」他評論。

不只工程思維有所不同,實務上,數據管理和處理也是高度專業化的領域。謝居呈說,企業整合跨通路數據、遷移數據等過程中,常常面臨到許多瓶頸和陷阱。

例如,財務系統轉換期間要計算公司營收,新系統和舊系統卻得到不同的數據,這是因為資料延滯性導致了不同的計算結果,兩個系統都沒錯?或是舊系統發生問題,而新系統已做出相應調整?還是遷移到新系統時導入了錯誤邏輯,舊系統的結果才對?面臨這些問題時,企業便需要數據長實務經驗來找出應對方法。

傳統技術長不熟悉數據技術的工程思維和數據實務處理經驗,才促使零售業想要設置數據長。不只如此,謝居呈認為,數據相關決策在零售業整體營運的重要性,更使數據主管的位階必須是高階主管,甚至長遠來看,他建議,零售業大多應該將數據長設為一級職級,直接對總經理報告。

他進一步說明,許多企業核心決策會涉及數據。例如,當數據法遵逐漸成為重要議題,像是要求AI可以解釋,企業的決策不只會涉及法務、財務部門,還需要數據長參與。其他諸如新業務、新產品開發等決策,也會需要數據長參與決策。

零售業OMO轉型時容易忽略的5大問題,數據面占3項

從技術、管理到決策面來看,零售業OMO轉型都是相當複雜的過程。謝居呈觀察,此過程中,企業有5個問題容易忽略,其中3個是與數據處理直接相關,數據長不得不留意。

第1項是資料隱私和合規問題。隨著企業蒐集數據增加,確保這些數據蒐集和應用都符合資料保護法規和隱私法規,會日漸困難。若企業營運範圍觸及歐美有GDPR、CCPA等嚴格個資法規的區域,更須注意企業於不同地區適用的數據政策,並決定企業數據應用策略如何應對。例如,應該統一遵從最嚴格的法規,還是依據不同區域法規來調整數據應用情境。

企業也常忽略OMO的資料一致性問題。當實體店面、官方網站、社交媒體、行動裝置App等通路都開始蒐集資料時,如何確保這些資料格式一致、不重複、且容易交互配對,是一大挑戰。否則,不同通路數據會成為各自孤島,難以從企業層級統一利用。

就算做好資料整理,企業還要注重數據時效性,這是第3個問題。謝居呈認為,數據時效性不能停留於月度或季度結算,必須追求以秒,甚至毫秒為反應時間單位,才能把握機會與消費者即時互動。為此,企業需要設計快速、高效的數據處理流程。謝居呈表示:「快速依數據做出反應,才能把握更多應用情境。從蒐集數據到實際應用的平均時間,是企業數據準備度(Readiness)的關鍵指標。」

第4個常忽略的問題是,消費者體驗一致性問題。進行OMO轉型時,確保顧客在各通路購物體驗和享有服務一致非常重要。要做到這點,不只需要跨通路數據一致性和時效性,更需要從業務面設計良好消費體驗。

最後一個OMO課題是以客為本的策略失焦。謝居呈提醒,進行數位轉型時,部分企業可能過於關注數據和技術應用,而忽略了真正目的是提供優良客戶體驗。尤其是從實體往線上發展的企業,應在各接觸點始終維持與消費者的互動和關係。

雖然OMO轉型過程中,數據扮演關鍵技術角色,但並非唯一核心競爭力。OMO策略要成功,謝居呈提醒:「不僅是整合數據或引入新技術而已,更需要一個以顧客為中心的策略和適應性強的組織文化。」

數據長提醒:相關性不代表因果性,數據決策要善用A/B測試來驗證

美國電商巨頭Etsy前數據長謝居呈觀察,企業決策團隊,不論是總經理或技術長,往往容易忽略「相關性不代表因果性」這個觀念,導致錯誤解讀數據而影響決策。

「數據只能呈現相關性(Correlation),沒辦法呈現因果性(Causation)。很多機器學習技術,都只是透過數據相關性,來產生假設。」他提醒。

「消防隊越多火災機率越高,所以,消防隊都撤掉就不會有火災」,這就是一個將相關性誤判為因果性的明顯例子。當決策情境更複雜、影響參數更多,人便難以直觀地判斷出因果性。就像在零售業,設計個人化商品推薦系統時,哪些參數會真正影響推薦成效,而哪些只是恰巧有相關性,無法一目了然。

要解決此問題,謝居呈建議:「只有透過實驗,才可以看出因果性。」不論是商品推薦演算法的挑選,還是電商介面配色的設計,企業利用數據驅動任何決策時,都必須發揮實驗精神,透過A/B測試等方法驗證不同假設,才能從中找出最有效的策略。

謝居呈補充,不少企業常犯了誤判因果性的錯誤,這更凸顯了數據處理需要高度專業化知識和實務操作經驗。「這正是為何零售業者紛紛開始設立數據長職位的緣故。」

 CDO小檔案 

Etsy前數據長 謝居呈

學經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計算機科學博士。曾任:
*Etsy數據長,建立人工智能團隊並推動雲端轉型
*Amazon資深主管,負責Alexa語音核心技術研發
*Intuit技術總監,導入機器學習到金融產品,風控,與客服
*Rakuten資深經理,主管多國人工智能技術團隊
*eBay主任科學家,帶領團隊優化電商搜尋及推薦功能
資料來源:https://linkedin.com/in/chucheng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