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ware
風行將近10年之後,超融合基礎架構(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HCI)開始出現轉變。
作為超融合領域奠基者之一的VMware vSAN,近2、3年來引進了一系列堪稱「解構」超融合應用概念的重要轉變,一反超融合應用最基本的「結合運算與儲存資源」概念,允許將運算與儲存單元分離運用。
運算與儲存合一的超融合架構
超融合架構的目的,是將提供運算資源管理能力的Hypervisor虛擬化平臺,與提供儲存空間管理的儲存叢集平臺,結合在一臺x86伺服器主機上,成為預先完成組裝、測試與調校的超融合機箱套件。
因而超融合架構的每臺機箱,就是一個含有運算與儲存資源的基礎「積木(Build Block)」單元,再透過Hypervisor與儲存平臺的叢集功能,可像堆疊積木般,將多臺超融合機箱組成適合不同應用情境的叢集。只要將更多節點加入叢集中,就能擴展整個叢集的效能、容量與可用性。
憑藉部署與擴展的便利性與靈活性,超融合架構經過10年發展,成為當前資料中心建置的主流形式之一。
而vSAN與vSphere的組合,便是典型的超融合架構,vSAN是基於vSphere叢集環境所建構的分散式儲存服務,可橫跨多臺vSphere主機,將這些主機的儲存空間組成兼具高擴展性、高可用性與高效能的叢集式儲存空間,也就是vSAN datastore。
由於vSAN是內嵌vSphere核心的一項功能,因而兩者的部署也是合而為一的,先透過vCenter建立一個vSphere叢集,然後便可為叢集啟用vSAN服務,再選擇將vSphere叢集中的個別節點加入vSAN叢集,接著vSAN便能跨這些節點,將這些節點的磁碟空間構成vSAN datastore。
這也意味著,啟用vSAN後,每一臺vSphere叢集節點,也同時是vSAN儲存叢集的節點,同時具備vSphere的運算資源,以及vSAN的儲存資源,只要增加節點,就能同時擴展運算與儲存資源。
超融合架構的2大局限
超融合系統「運算+儲存合一」的基本特性,最大優勢在於部署與擴展的簡便,但連帶也帶來兩大副作用:
首先,是運算與儲存負載間的互相干擾,上層的Hypervisor平臺,與底層的叢集儲存平臺,都使用相同的叢集節點硬體,導致運算與儲存兩種工作負載,將會互相影響對方的資源使用。
其次,資源擴充會受到「對稱式」架構的限制。在超融合架構下,每增加一個節點,運算與儲存資源便會同時增加,但戶實際環境的擴充需求,往往是「不對稱」的,有時只需要儲存空間,有時只需要運算資源。然而受限於超融合架構,無論用戶需求為何,擴充時都被迫以一整臺同時含有運算與儲存資源節點為單位,不能精確對應需求。
超融合架構的拆解
要克服超融合架構因「運算+儲存合一」組態所帶來的限制,解決辦法便是拆解「運算+儲存合一」的應用型態。這便是幾年前部分廠商推動的「非聚合式超融合」(Disaggregated HCI,dHCI)概念,將運算節點與儲存節點彼此分離,從而獲得更靈活的擴展能力。
先前便有一些超融合平臺允許不對稱的運算與儲存節點部署,例如Cisco HyperFlex。後來又有一些廠商推出完全分離運算與儲存節點的「非聚合式」產品,例如Datrium的DVX、NetApp HCI、HPE dHCI等。
vSAN的「非聚合化」演進
然而,對於vSAN這個市場上最重要的超融合平臺來說,要實現運算與儲存資源的解構,卻比其他超融合平臺更為困難,原因在於vSAN的架構,要比其他超融合平臺更加地「超融合」。
除了vSAN以外的其餘超融合平臺,都是將獨立的儲存叢集軟體平臺,以VM形式部署到Hypervisor環境中,藉此組成超融合架構,由於儲存叢集平臺與Hypervisor平臺本來就是兩套不同的獨立元件,只是部署在同一臺伺服器主機上而已,理論上也能相對容易地拆解兩者、各自獨立部署。
而vSAN則是內嵌vSphere核心的元件,是vSphere核心的一部分,因而也難以從vSphere分離出來。原本與vSphere之間深度、緊密的結合,是vSAN相較於其他超融合儲存平臺的最大優勢與賣點,卻也成為vSAN應用上的一大限制,無法脫離vSphere獨立存在,也導致vSAN儲存資源被綁死在vSphere叢集內。
面對這個問題,一個變通解決方式,是利用分別於vSAN 6.5與vSAN 7.0引進的iSCSI與NFS支援功能,將vSAN的儲存空間透過iSCSI與NFS協定匯出,再掛載到其他vSphere叢集的主機使用,藉此提供一定程度的跨叢集資源運用,與非對稱式擴充能力。但這種方式存在一系列局限,例如無法套用橫跨各個環節、End-to-End的儲存管理政策,消耗的硬體資源較大,也無法以此細部監控每個部位的I/O運作,以及必須另外管理iSCSI與NFS空間等。
直到vSAN 7 Update 1(以下簡稱U1),引進的HCI Mesh功能,VMware才實現了基於原生vSAN協定的跨叢集共享能力。
利用HCI Mesh功能,可以讓本地端vSAN叢集掛載遠端其他vSAN叢集的datastore,橫跨不同vSAN叢集,掛載與分享vSAN datastore儲存空間。
提供vSAN跨叢集共享的HCI Mesh
利用HCI Mesh功能,用戶可以建立只有運算功能的vSAN Server叢集,然後將外部vSAN叢集的datastore掛載成為本身的儲存空間,這些提供儲存空間的外部vSAN叢集,則被稱為vSAN Client叢集。
也就是說,HCI Mesh能將多個vSAN叢集匯集成一個跨叢集的儲存池,然後將某些vSAN叢集閒置的datastore空間,掛載給需要datastore空間的vSAN叢集使用,藉此實現跨叢集的資源調配,同時也實現某種程度的運算與儲存資源分離,以及非對稱的資源擴展。
首先,HCI Mesh下的vSAN Server叢集,雖然啟用了vSAN,但沒有任何儲存功能,完全由遠端vSAN來提供儲存空間,這就形同於分離了運算與儲存節點;其次,當某個vSAN叢集的儲存空間不足時,可以利用HCI Mesh掛載其他vSAN叢集的空間來使用,而不需要為叢集增加整臺vSAN節點,等同於非對稱的擴充。
HCI Mesh功能的擴展
HCI Mesh可以串聯最多16個vSAN叢集與64臺主機,而每個vSAN叢集則能掛載最多5個遠端datastore。不過,在vSAN 7 U1的HCI Mesh仍存在一些限制,例如不適用於非vSAN的傳統vSphere叢集,也不適用於跨遠端的拉伸式叢集(Stretched Clusters)環境。
而到了vSAN 7 U2,允許傳統vSphere叢集也能透過HCI Mesh功能,掛載遠端vSAN叢集的datastore來使用。利用這個功能,用戶可以建立純運算型式的vSphere叢集,然後完全由遠端的vSAN儲存叢集來提供空間,同樣可以實現vSphere叢集與vSAN叢集的完全分離。更妙的是,其中的純運算vSphere叢集,不需要購買vSAN授權,就能利用HCI Mesh掛載使用遠端的vSAN儲存空間。
而到了vSAN 8 U1,又藉由新引進的「解構式儲存」、也可稱作「非聚合式儲存」(Disaggregated Storage)功能,將HCI Mesh功能的適用範圍,進一步擴展到vSAN 8全新的ESA儲存架構(Express Storage Architecture),以及遠端的拉伸式叢集環境中。
在ESA架構下,用戶可以在一般的非拉伸式叢集環境中使用解構式儲存架構(也就是HCI Mesh),在不同vSAN叢集間掛載遠端vSAN datastore空間,或是將ESA叢集當成其他vSphere叢集的外部儲存空間。
而解構式儲存架構對於拉伸式叢集的支援,則需搭配vSAN 8的OSA原有儲存架構(Original Storage Architecture)來運作,在OSA架構下也能支援跨不同vCenter環境的儲存資源共享。
未竟全功的架構轉型
從2020年10月跟著vSAN 7 U1推出的HCI Mesh功能起,到2023年4月vSAN 8 U1引進的解構式儲存架構,VMware算是以軟體的方式,完成了vSphere與vSAN超融合架構的解構,同時將這種應用型態推廣到OSA與ESA架構中,相當程度解開了過往vSAN與vSphere彼此綑綁的限制。
但另一方面,HCI Mesh實際上仍未徹底分離vSphere與vSAN,vSAN依舊不能脫離vSphere而獨立存在,透過HCI Mesh只是提供了關閉vSAN儲存功能的叢集選項,只是以軟體功能讓用戶建立沒有vSAN儲存能力的叢集,然後搭配遠端vSAN叢集來運作。因而HCI Mesh對超融合的「解構」,只是軟體功能層次上分離運算與儲存功能而已,而不像Datrium的DVX、NetApp HCI與HPE dHCI等產品,是在部署方面徹底分解了運算與儲存單元。
利用vSAN HCI Mesh分離運算與儲存資源
透過vSAN HCI Mesh功能,企業可建立只有運算功能的叢集,然後掛載遠端vSAN叢集的datastore作為儲存空間,藉此分離運算與儲存節點,避免兩者互相干擾,同時提高擴展彈性。
圖片來源:VMware
HCI Mesh的部署與啟用
目前HCI Mesh只適用於vSAN 7 U1以後的Enterprise與Enterprise Plus版,當用戶建立vSAN叢集時,只需選擇vSAN HCI Mesh項目即可啟用。
圖片來源:VMware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