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PC家電化的路上,所遭遇的諸多挑戰
英特爾推動數位家庭(Digital Home)已有一段時日,也企圖透過推動IT產業進入消費性電子市場,以尋求IT產業持續成長的新動力。由於PC產業就是英特爾發展的基礎,在數位家庭的布局中,理所當然的,PC就扮演著「數位家電伺服器」的角色。換言之,英特爾所遭遇的挑戰,就是要克服現有的諸多限制,讓PC更進一步的家電化。另外,由於資料都已經數位化,為了讓數位版權受到更可靠的保障,也需要提供在現有網路上傳輸受著作權保護資料的機制。這些都是繼上屆IDF推出新一代桌上型平臺之後,數位家庭實際應用上的挑戰。在IP網路上傳輸被版權保護的資料:DTCP-IP
DTCP-IP(Digital Transmission Content Protection over IP)堪稱是數位家庭實用化的最後一塊拼圖,提供數位資料傳輸的著作權管理(DRM,Digital Right Management),以在IP通訊協定及無線網路環境上傳輸被著作權所保護的資料。目前DTCP-IP的認證及管理工作由DLNA(Dital Transmission License Administrator)所負責。
DTCP-IP的資料採用AES-128加密協定,主機端與接收端(DMA,Direct Media Adapter)之間使用AKE(Authenticated Key Exchange)進行認證。基於家庭內的應用環境及安全性考量,IP標頭的TTL(Time-To-Live)值被限制在3以下,也需要支援WEP/WPA等無線網路安全機制。
NMPR 2.0以及DTCP-IP的出現,讓數位家庭的整體架構更形完整。不過,整體架構是一回事,要讓產品大量出現在市面上,依然需要不短的時間。2005年的娛樂用PC規格:EPC 2005
英特爾在春季IDF提出代號「Sandow」的2005年娛樂用PC(EPC,Entertainment PC)參考規格,這次進一步看到實際的成果。基本上,EPC 2005將以當時最新型的桌上型平臺規格及BTX為基礎,不過相較過去,理所當然的,有著更高的硬體最低規格需求。
根據英特爾的看法,要順暢撥放1080p解析度(1920×1080)的WMV9影片、將其轉碼(Transcode)成數位家電設備所能接受的解析度且透過IP網路傳輸至這些裝置、快速進行MPEG4的轉檔、以及3D遊戲的需求,如果考量到同時進行電視收訊、播放DVD及傳輸數位資料至數位家電的工作,Pentium 4 3GHz將是最低的要求。以將6Mbps的MPEG2資料轉換資料率(Transrate)為2Mbps的MPEG4為例,大概就會消耗15%至20%的處理器利用率。另外,EPC 2005的系統主記憶體容量最低也需要512MB。
為了讓PC更安靜、更像家電,英特爾提出兩種CE-Like System的參考範例,皆採用BTX以及2005年的FMB(Flexible Motherboard)規格為準。由於EPC 2005需要能透過雙螢幕輸出、分別播放兩個高解析度電視訊號,現有的PCI力有未逮,明年市場將會出現採用PCI Express 1×的TV Tuner,以滿足頻寬上的需求。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微軟的廣播驅動程式架構(Broadcast Driver Architecture)已經支援Ditital Tuner以接收數位廣播訊號,但是對於數位/類比混合的Tuner,但是目前Windows XP Media Center Edition並不支援兩種模式的切換。
微軟在本屆IDF提出EPC在AV應用上的限制與挑戰,這並不是單純提升硬體規格就可以解決的,例如存取原始電視訊號、解碼並重新編碼成MPEG2資料格式時,容易造成視訊品質下滑,將高解析度的影像檔案輸出至低解析度的電視機上也會造成閃爍等問題。另外,現有多數LCD面板的反應時間不足,也都是諸多限制之一。而這些問題,都需要透過軟體端的改進來解決,這也是微軟推出Media Center版本作業系統的主因。這也意味著,數位家庭之路,並不只是把PC做的比較像家電就可以了,軟硬體兩端都需要高度的整合。
英特爾代號「Azalia」的HD Audio有待完整的驅動程式支援,微軟也宣布通用音源架構(Universal Audio Architecture)驅動程式的時程表,今年第三季針對新增codec推出1.0a版,明年第三季推出支援Generic codec topology parser的1.1版,而2006年第一季配合Longhorn推出2.0版。在未來,HD Audio與UAA的結合,將成為新一代Wintel平臺語音技術的基礎,亦包含了即時語音通訊的應用。為了改進語音品質及3D聲訊定位,英特爾也提出了陣列式麥克風的應用技術,有效利用HD Audio所賦予的潛力。淘汰老舊的BIOS:英特爾的EFI時程表
去年秋季IDF,英特爾首度表示採用EFI淘汰老舊BIOS的企圖心,而這次更進一步公布全面轉移至EFI的時程表。英特爾表示,現有8086真實模式的1MB容量上限、以及16位元程式碼,嚴重限制了BIOS的功能及效率,如系統自我檢測工具以及多樣化的系統周邊規格。另外,由於現有BIOS均採用組合語言撰寫,市場上諸多不同的BIOS程式碼大幅增加英特爾及主機板廠商的測試及驗證成本,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英特爾首度承認自行推出主機板及整套系統的主要因素。最後,英特爾也表示,現有BIOS也間接限制了晶片組所能提供的新功能。
根據英特爾的時程表,從2005年開始無論是伺服器、桌上型系統及行動式平臺都將陸續採用EFI。當然,要現有眾多的電腦使用者在短期內放棄行之有年的BIOS、或是全面修改既有作業系統,是不可能的任務。為此,英特爾發展了相容性支援模組CSM(Compatibility Support Module),允許使用者選擇使用EFI或是舊有的BIOS進行開機程序,亦發展了將既有BIOS程式碼轉換為EFI模組的執行方式。根據英特爾的計畫,他們希望EFI可以在2007年前完全取代BIOS。另外,原生EFI也需要作業系統的支援,微軟的新世代作業系統Longhorn將是第一個支援原生EFI介面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
英特爾表示,如果作業系統支援原生EFI介面,將可以有著更快的開機速度,這對伺服器而言相當的重要,因為可以縮短重新開機造成的服務停擺時間(Down Time)。EFI也可以改進網路開機的效率,資料傳輸頻寬可達8MB/s。對於跨平臺作業系統開發者而言,EFI也可以統一韌體介面,減少開發成本。以英特爾發表的EFI Linux Boot Loader為例,就可同時支援IA-64、x86、x86-64以及XScale版本的Linux。隱而不現的是,EFI也降低獨立功能卡(如顯示卡)的ROM撰寫時間,可從平均36周縮短為7周。這些對於IT產業界都是一大利多。
不過,英特爾及廠商的考量是一回事,EFI的推廣依然有賴於市場的接受度。對於大多數個人電腦使用者而言,不見得可以體會EFI所帶來的好處。另外,EFI採用C語言撰寫、以及資料存放在硬碟之中,也都會帶來潛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問題。這些疑慮,都是英特爾和諸多廠商需要時間克服的。數位家庭依然有著諸多困難
雖然英特爾、微軟和業界廠商已經做了這麼多的努力,數位家庭的推廣,依舊會回到「PC是否適合作為家電」的老問題上-因為數位家庭依舊是以PC作為思考的出發點。首先,面對著持續增加的數位資料量,電腦的運算效能也必須隨之成長,所以EPC是否可以像一般家電有著長達數年的使用壽命,或著是消費者願意接受每年更換一臺電腦的開銷,就是一個問號。其次,目前的PC依然有著諸多不利於家電化的因素,使其能像家電一樣好用、適合整天擺在客廳,也是一個困難。
最後,數位家庭的成敗,還是端賴數位內容供應者的普及率。雖然英特爾在本屆IDF開幕主題演講中表示,在未來,隨著數位家庭及網路的普及,一部像鐵達尼號一樣賣座的電影,在一年內就可以累積十億的觀眾,但是整個媒體及娛樂產業是否可以跟上時代的腳步,提供純數位化的內容,就絕非英特爾所能掌握。數位家庭是否可以如英特爾所預期的如此成功,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最後的答案。文⊙劉人豪
熱門新聞
2024-11-05
2024-11-05
2024-11-07
2024-11-04
2024-11-02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