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委外的考量
在競爭壓力不斷加劇的情況下,開放系統的應用又越來越多,既有的人力與技能已經無法因應業務擴展,大多數的金融業者,必須透過委外的方式滿足需求,委外似乎成為金融業者不得不的選擇,而如何透過彈性委外的方式,來達到策略性目標,更已成為金融業者的關注焦點。
委外大勢所趨,只是策略各有不同
金融業的資訊應用,向來就有指標性意義,其中又以銀行的系統複雜度最高,而委外的需求也相對較高,對於委外的策略與想法,金融業者雖然各有不同,但唯一的共識就是核心絕對不能委外。
銀行委外案例 |
匯豐銀行-為了降低成本,insourcing、outsourcing一起來
對於匯豐銀行來說,「委外一定是成本考量」。在這樣的前提下,匯豐銀行只有2個部分不委外,一個是信用卡的審件作業,另一個則是信用卡的消費授權。
第一銀行-網路ATM委外,測試、部署運籌帷幄
面對委外開發的系統,不論是交付前的測試或是交付後的部署,第一銀行事必躬親,不容許任何一點的馬虎,就是要確保測試與部署的版本是否一致,然後才能透過自動派送工具,在指定的時間生效使用。
板信商業銀行- 外圍系統委外,達到人力最佳化 板信商業銀行的委外,必須符合2大原則,一個是委外服務廠商要有選擇性的才能委外,另一個原則就是核心系統絕不委外。 |
國泰世華銀行- 採買人力,因應階段性開發需求 當一個全新的系統正在開發,突然增加人力需求的時候,大部分的金控業者並不會委外開發,而是直接與委外服務供應商,採買人力因應不足。 |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 受限核心原始碼,不得不委外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對於委外的原則,基本上是採取能不委外就不委外的態度,即便是建置案,兆豐國際商銀都會要求廠商,進駐兆豐專門設立的外包區。 |
IT委外的其他觀點 |
中小型銀行不只要委外,還要IT資源共用中心
部分銀行之所以委外開發或是維護,主要就是為了降低整體的營運成本,然而,委外並非就是節省成本的最好做法,為了改善這樣的情況,板橋商業銀行等中小型銀行正在醞釀IT資源共用中心的概念。
IT部門委外在臺灣還行不通
金融業者對於IT部門委外的恐懼,一方面是因為臺灣市場上從未出現過真正成功的案例,因此,為了降低IT部門委外所帶來的風險,大部分的金融業者打從心裡就不想做白老鼠。IT委外的考量
你能相信嗎,當我們在使用一張信用卡的時候,很有可能從核卡申請作業開始,一直到後來的每一筆消費授權,乃至於按月寄發帳單的作業,都不是銀行業者自己經手,而是委由相關的服務供應商處理,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運作不僅行之有年,更是金融業IT委外項目中,發展最成熟的一環。
然而,談到金融業的IT委外,所涵蓋的範圍就不只是信用卡作業系統,而是泛指銀行、證券以及保險業者,在營運過程中所使用的資訊系統,是否委外開發或是維護,也就是所謂的功能性委外,除此之外,完整的資訊部門委外,也是屬於金融業IT委外的範疇。
目前在臺灣,委外的需求雖然不斷增加,但是整體的發展並不成熟,以金融業的情況來說,委外的程度還很初淺,大部分的委外都是屬於專案委外,也就是委外開發結束之後,後續的維護都是由金融業者自己接手,這樣的作法,雖然可以提升金融業者對於系統的掌控,但也反應了委外程度相對較低的事實。
從金融業者的立場來說,委外是極其不願的做法,因為委外所代表的就是失去充分掌控權,其中所引發的管理問題更是複雜,然而,競爭壓力不斷加劇的情況下,開放系統的應用又越來越多,既有的人力與技能已經無法因應業務擴展,大多數的金融業者,必須透過委外的方式滿足需求,委外似乎成為金融業者不得不的選擇,而如何透過彈性委外的方式,來達到策略性目標,更已成為金融業者的關注焦點。
過去金融業者所面對的環境,不論是市場競爭或是系統應用,都相對單純許多,因此對於委外的需求並不高,但是近幾年來,因為開放系統的應用越來越廣,加上產品推陳出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因此,對於委外的需求未曾間斷,一般來說,金融業者的委外,無非就是為了降低成本或是及時上線的需求,除此之外,系統前端的技術與應用多元,而金融業者的人力規模,又不可能無限制擴充,這樣的情況下,一個新的需求沒有達到經濟規模以前,就會採取委外的方式因應。
然而,臺灣的金融業者,對於委外仍是恐懼的,因此,現階段的委外,大多是以專案開發的委外型態為主,對於進一步的系統維護委外,近來則有逐步增溫的跡象,一般的情況下,金融業者大多會從非核心的系統開始嘗試,例如:網路銀行等,對於核心系統的委外,則是相當保守,甚至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較之下,外商銀行的委外類型就顯得多采多姿,不僅銀行核心系統可以委外,甚至就連整個資訊部門委外的案例也不少,其中,美國運通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臺灣,美國運通鎖定的市場,雖然是以中高階的收入族群為主,但是支援各種服務的後端系統,卻是全部委外;除此之外,荷蘭銀行的委外程度也相當高,除了應用系統的開發與維護委外之外,其他包括網路、防火牆等基礎建置也都委外,荷蘭銀行甚至不諱言地指出,只要想得到的都委外了。
對於委外,臺灣本土的金融業者與外商銀行雖然有很大的不同,不過也並非外商銀行就全然接受委外,最大關鍵還是在於企業本身的策略,例如:比利時聯合銀行不僅在臺灣擁有自己的資訊團隊,位在歐洲的總行更有2千多位資訊人員,對於委外亦是相當保守。
臺灣金融業者對於委外與否的考量,則莫過於成本因素居多,一旦委外的成本較高,就不可能長期委外,即便當初委外的需求,是因為技術上的限制或是沒有充沛的人力等因素,而未能因應使用者端及時上線的需求委外,最後只要委外成本高於自己持有,大多數的金融業者就會想辦法逐步接手。
以信用卡作業系統來說,過去因為信用卡業務不受重視,加上初期的投資成本,動輒就要數千萬元,因此,幾乎每個銀行的信用卡系統都委外,後來,因為信用卡的使用逐漸普及,部分銀行的信用卡戶,也逐漸達到經濟規模,因此,包括中國信託在內的大型銀行業者,開始建置專屬的信用卡系統,不過,中小型的銀行業者,目前大多數仍舊採取委外的做法。
服務水平制定是委外成敗的關鍵
委外這個名詞,如雷貫耳,但是,對於委外的管理卻顯陌生,TATA臺灣區總經理馬繼曾認為,目前臺灣金融業者的委外,大多屬於小規模、小系統的專案委外,對於銀行核心系統這類的維護委外,可以說是少之又少,甚至從未聽聞,主要就是因為擔心委外之後可能出現的疏漏,然而,這樣的擔憂正是因為缺乏委外管理的機制。
對於金融業者來說,由於內部作業尚未標準化,因此,資訊部門面對企業內部的需求,也大多缺乏服務水平的機制管理,然而,在委外的過程中,卻又相當仰賴服務水平的制定,作為委外管理的依據,然而,企業在缺乏服務水平管理機制的情況下,當然就會影響到委外意願與委外程度。
相較之下,外商銀行的委外概念就比較成熟,對於大多數的外商銀行來說,目前委外方面的議題思考,已經不是停留在要不要委外的層面上,而是專注在如何委外,要把什麼系統委外,進而提升整體的營運效益,這樣的落差,就是因為外商銀行的委外管理較為成熟,也懂得透過服務水平制定,來管理委外服務供應商。
馬繼曾表示,外商銀行因為懂得如何制定服務水平,因此對於委外的做法也比較大膽,甚至就連境外委外、資訊部門委外都屢見不鮮,以TATA的客戶來說,目前就有將近2000家,是來自印度以外的境外委外,其中約有40~50家,平均每年對TATA挹注的營收貢獻,更是高達數千萬美元。
未來,臺灣的金融業者,對於委外廠商的管理能力提高以後,也會逐漸釋出更多的委外需求,馬繼曾表示,以TATA的經驗來看,大多數的委外,一開始因為信任度不足,所以,只能接受人力進駐的方式,然後,慢慢地才會進展到委外開發階段;對於境外委外,則會要求委外服務供應商,在企業所在地設立據點,以便隨時溝通的需求,等到境外委外較為成熟之後,則會開始轉向要求服務供應商的品質保證能力,例如:是否通過CMMI Level 5等,最後才是大規模的系統委外開發、營運等。
不過,目前臺灣的金融業,對於委外的接受度還不高,有的銀行甚至認為只要與帳務相關的作業,都完全不考慮委外,更遑論銀行核心系統委外,馬繼曾表示,至少還需要1~2年時間,慢慢催生大型的委外案。
可標準化與可被獨立是委外的2大前題
「凡是涉及交易的營運系統,都不可能委外」市場調查機構IDC資深分析師曹永暉表示,在臺灣,只要談到委外,不論是銀行、證券或是保險業者,都不會把自己命脈相關的核心系統委外,在這樣的前提下,外圍系統的委外開發與維護,會是下一波最有可能的委外焦點,然而,委外與否的前提,除了必須具有標準化的作業流程,例如:貸款的作業流程等,系統本身還必須具有獨立性,才有可能獨立委外出來。
近來,金融業的整併不斷,整併之後,業務增加、系統變多的情況下,企業的人力規模又不可能無限擴充,因此,委外開發與委外維護的需求將會逐漸增加,曹永暉認為,臺灣的資訊應用,在全球市場上雖然是佼佼者,但是對於委外的觀念並不成熟。
以金融業來說,目前對於委外的想法,大多是為了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是,委外的想法不應該只是侷限於此,而是應該從專業分工的角度,去評估委外的整體效益,例如:相關經驗的累積,就會影響到所能提供的服務品質,如果把企業內部的資訊部門,視為服務提供單位,那麼在單一企業所累積的經驗,絕對會遠遠落後於委外服務供應商。
此外,委外服務供應商是否充分了解企業客戶的業務,也是委外過程中不容小覷的一環,曹永暉表示,過去委外服務的失敗,大多是因為企業與服務供應商之間,對於服務水平的認知與期待有落差,如果服務供應商能充分了解企業客戶的業務,就比較不容易陷入雞同鴨講,最後導致過度承諾的情況。
事實上,不論系統開發或是維護,委外與否,都與企業如何看待IT的態度有關,一般來說,如果企業對於IT系統的要求,只是穩定就好,那麼委外的比例就會比較高,而若企業對於IT系統的要求,是把IT視為競爭力來源,那麼通常都會傾向自己開發與維護。
不過,對於有的銀行來說,委外與否,其實也有一些歷史性的因素,以國泰世華的信用卡系統為例,因為當初切進市場的時間早,因此在信用卡應用還沒有普及的情況下,整體市場的需求相當薄弱,也根本就沒有委外的選擇,更遑論信用卡系統委外服務商的存在。
整體說來,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金融事業部經理李郁靜認為,金融業對於IT委外的觀念已經相當成熟,近來金控整併不斷,加上核心銀行系統轉換的需求,都將帶動IT委外的需求。委外大勢所趨,只是策略各有不同
近幾年來,金融業的委外與日俱增,一方面是因為新的技術與應用不斷出現,另一方面則是業務擴充所引發的需求,國泰世華銀行資訊長章光祖說:「太多新的技術不斷出現,你的人永遠來不及學」,這樣的感嘆,其實並不是國泰世華特有的情況,而是大多數IT人員共同的苦。面對這樣的情況,加上外商銀行所帶來的市場競爭壓力,委外的需求一直在各個角落發生,金融業者對於委外的態度,也從過去的保守轉趨開放,不過核心系統委外仍舊不可能。
對於大多數的金融業者來說,現階段的委外,主要是以開放系統居多,而彰化銀行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彰化銀行資訊處處長曾芳明直率地表示,最近這一兩年來,產品與技術變化的腳步實在太快了,以基金系統來說,彰化銀行現有的IT人力,在不了解基金業務特性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自己開發或維護基金系統,委外又怕人性的惡意難測,不過以現在的情況來說,也只能慎選長期委外合作的廠商。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業者雖然不認為,委外是最好的做法,但從務實面的角度考量,不得不委外的情況也是此起彼落,有的可能是因為既有人力有限而委外,有的可能是在成本考量下委外,更多的時候,則是為了快速反應市場需求而委外,以紐約人壽來說,企業網站的開發與維護委外,所必需支付的成本並不便宜,對於內容的維護也有時效慢的問題,但是礙於2年前的IT人力與技術,都無法因應企業網站的開發需求,最後也只有委外一途。
整體說來,金融業者的委外需求與策略都不斷在變,然而不論是需求面的變動,或是策略面的調整,金融業者都是圍繞著市場在變,以網路銀行來說,3年前銀行業者可能根本沒有想過要自己維運,但是3年後因為網路平臺的發展,已經逐漸取代實體通路,銀行業者也希望培養自己的人力來維護。匯豐銀行-為了降低成本,insourcing、outsourcing一起來
對於匯豐銀行來說,不論是集團內委外(insourcing)或是集團外委外(outsourcing),只要能夠降低成本就是最終目標,相較於荷蘭銀行、美國運通等外商銀行,匯豐銀行的委外,雖然不多,但卻有著一貫的策略,匯豐銀行資訊科技分處副總裁郭若儀斬釘截鐵地說:「委外一定是成本考量。」
在這樣的前提下,匯豐銀行只有2個部分不委外,一個是信用卡的審件作業,另一個則是信用卡的消費授權,郭若儀表示,委外雖然有委外的好處,但是由於信用卡的審件與授權,除了必須仰賴系統以外,還涉及人為的經驗,整個過程其實相當複雜,有的時候不是單純的對或錯。
以信用卡授權來說,當匯豐銀行的信用卡戶,在任何一個國家進行消費,店家都會透過系統連線取得匯豐的授權,才能正式完成消費並且產生帳單,但是授權的過程,匯豐銀行除了設定40~50組的參數交叉分析,作為系統自動判別授權的依據之外,一旦消費行為超出系統設定,就會提升到人工授權的層次來,這個時候,人工授權的把關就必須依據系統資料以及經驗判斷,是否給予該筆交易授權,例如:同一個消費者在同一天的不同國家消費,是不是一筆可以授權的交易等。
目前匯豐銀行的信用卡作業,其實切割成好幾段不同的做法,其中除了信用授權以及審件,是採取不委外的策略以外,其他有的是屬於集團內委外,例如:資料輸入,有的則是屬於集團外委外,例如:製卡、發卡以及帳單列印等。
郭若儀表示,為了降低委外帶來的風險,對於集團外的委外,匯豐銀行除了會定期檢視委外服務廠商的作業是否符合要求,例如:機房的門禁管制以及資料保密等,匯豐銀行還會要求委外服務供應商,固定服務匯豐銀行的人選,並且簽署保密條款,若有離職或是其他的轉調,也必須告知匯豐銀行,然後,匯豐銀行會重新評估相關的影響。
對於資料輸入的委外,過去匯豐銀行的做法,是依據人天的計價方式,與委外服務供應商購買適當人力,然後進駐匯豐銀行,但是後來在成本的考量下,決定把資料輸入的工作委外到馬來西亞,郭若儀表示,匯豐銀行在收到信用卡申請之後,就會把紙本的的申請表,透過掃瞄與文字辨識系統,把相關資料輸入系統,但是自動化的作業完成之後,仍舊需要人工逐一比對,否則還是可能會有錯誤發生。
除此之外,匯豐銀行也正在評估客服中心(Call Center)委外的可能性,主要是基於降低營運成本的考量。
委外小檔案-匯豐銀行
● 委外項目:信用卡系統作業、資料輸入、帳單列印、客服中心(評估中)
● 委外原因:降低成本第一銀行-網路ATM委外,測試、部署運籌帷幄
近幾年來,銀行業者所面對的系統環境,除了大型主機的封閉架構以外,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應用日漸成熟,銀行的開放系統也越來越多,對於大多數的銀行業者來說,由於既有的IT人力,都是以大型主機的維護為主,因此面對系統前端的應用,諸如網路銀行、網路ATM等,一開始都會委外開發,甚至是維護,而第一銀行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由於系統前端的技術相當多樣,行動商務與網路ATM所需要的技術與專業經驗都不同,因此,第一銀行對於系統前端的應用,過去一直是採取委外的方式,直到2006年初,第一銀行才把網路ATM拉回來自己維護,這樣的轉變,主要是因為網路的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熟,許多的應用,過去只是單一需求,現在卻有了共通性的技術需求。
舉例來說,網路ATM系統中,所使用的認證工具,雖然必須依據財金公司的規範進行開發,但是只要完成之後,就可以延伸到其他的應用上,例如:停車費繳交等,對於第一銀行來說,未來想要推出以開戶帳號為基礎的交易服務,將可以大幅縮短開發時間,如果委外去做,不僅需要花費開發的成本,時間的掌控也無法操之在己。
然而,目前第一銀行的網路ATM,仍有部分是持續委外的情況,其中主要是與網路商店介接,第一銀行通路系統開發部經理王致平表示,不同的網路商店,可能就有不同的通訊協定格式,面對五花八門的外部需求,第一銀行仍舊傾向委外處理。
除此之外,對於ATM等特殊性的獨立設備,第一銀行也是採取委外的做法。一般來說,由於第一銀行的採購程序很長,而使用者端的需求又很急,因此,第一銀行大多希望可以自己開發,王致平表示,根據第一銀行的規定,只要金額超過500萬元以上的採購,就要往上送到經營決策委員會來討論,往往一個採購程序,就需要3~4個月時間。
然而,即便如此,第一銀行仍舊有委外開發與維護的需求,面對這些委外開發的系統,王致平認為,交付前的測試以及交付後的部署,第一銀行事必躬親,不容許任何一點的馬虎,為了就是要確保測試與部署的版本是否一致,然後才能透過自動派送工具,在指定的時間生效使用。
委外小檔案-第一銀行
● 委外項目:網路銀行(部分)、網路ATM(部分)
● 委外原因:快速上線板信商業銀行-外圍系統委外,達到人力最佳化
“板信商業銀行資訊部協理蔡滋森表示,委外服務廠商要有選擇性的才能委外。” |
談到委外,中小型銀行總有不少的甘苦。板信商業銀行資訊部資深協理蔡滋森表示,對於大多數的銀行來說,委外勢在必行,只是各有程度不同,最重要的,就是資訊部主管要能負責,要能掌握到系統出問題的緊急應變措施,以板信商業銀行來說,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包括分行系統、外匯系統、聯徵系統、網路ATM等都是委外開發,但是,系統架構與規格制定,一定都是由板信自己掌控。
蔡滋森表示,板信商業銀行的委外,必須符合2大原則,一個是委外服務廠商要有選擇性的才能委外,否則很容易被一家委外服務商綁住,而若有轉移的需求,卻又沒有其他廠商可以替代,可能就會變成沒有人維護的孤兒;除此之外,另一個原則就是核心系統絕不委外,因為核心銀行系統涉及的交易太多,其中必須仰賴人的作業也不少,例如:支票匯款作業等,都增加了委外的困難度。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板信商業銀行的外匯系統,目前雖然是處於委外的情況,但是由於外匯交易日益活絡,未來是否要持續委外,板信商業銀行將會進一步評估。
以現階段來說,板信商業銀行的委外,完全著重在外圍系統的前端應用,例如:網路ATM的操作與認證等,這樣的情況下,板信商業銀行才能把人力聚集在銀行核心系統的技術累積,蔡滋森表示,銀行核心系統就像是人的心臟一樣,不僅每一個外圍系統都需要依賴它,相關的經驗累積也必須慢慢養成,而網路ATM等外圍系統的前端應用,對於板信商業銀行來說,並沒有太大的附加價值。
委外小檔案-板信商業銀行
● 委外項目:外匯系統、網路ATM、分行系統、語音交易系統
● 委外原因:人力不足國泰世華銀行-採買人力,因應階段性開發需求
“國泰世華銀行資訊長章光祖表示,引進短期性的人力,一定要先試用半個月。” |
對於金控集團旗下的成員來說,不論是人力或預算都相對充沛許多,動輒200人以上的資訊團隊,並不是過於誇張的規模,因為要面對的業務需求與系統開發也很多,而當一個全新的系統正在開發,突然增加的人力需求,更是每個金融業者共同的痛,這個時候,大部分的金控業者並不會委外開發,而是直接與委外服務供應商,採買人力因應不足,國泰世華銀行資訊長章光祖表示,這種做法非常符合短期性的人力需求。
章光祖表示,銀行的人力編制,大多會以常態性的需求為主,不太可能因為系統開發的短期人力需求,就擴充資訊部門的人力規模,事實上,有的時候,因為法令規章的變動,系統開發的需求也很急促,例如:雙卡風暴所引發的債務協商需求,就是一個近期發生的特殊性需求,因為相關的規範一直在變,銀行業者也必須跟著調整系統,面對這樣的情況,國泰世華只能趕快引進外部的人力資源解決。
事實上,以人天計價的人力,並沒有比較便宜,但銀行業者必須找到解套的平衡點,根據過往的經驗來看,引進外部人力所需要花費的成本,大約是編制內員工的1.5倍,除此之外,可能還會有表現不如預期的情況,章光祖表示,程式撰寫本來就是一個很難用量化的方式來衡量,因此,國泰世華的做法就是試用半個月。
章光祖說:「試用,是必要的做法」,否則如何知道真正的實力,有的人寫一支程式20行,有的人寫2行就搞定了,難道說寫20行的人就不會寫嗎,但是對於銀行業者來說,系統的反應與效能,都與這些細節息息相關,所以,國泰世華一般都會鎖定3~5家委外服務供應商,提供相關的人力與技能需求,當然表現好的短期人力派駐,有的也會被延攬為正式編制員工。
長期來說,章光祖認為,系統分析(SA)的委外需求是存在的,不過礙於系統分析的角色,必須要對銀行的業務相當了解,例如:懂得房屋貸款的作業程序,才有可能在系統規格制定的過程中,真正掌握到相關的系統需求,然而,從實務上的經驗來看,這樣的人才並不好找,一般來說,大概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養成,真正有出色表現的人,大多又會被銀行業者挖角,所以,即便想要把系統分析委外,也不是一件容易達成的事。
委外小檔案-國泰世華銀行
● 委外項目:單元測試、程式撰寫
● 委外原因:短期性的人力需求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受限核心原始碼,不得不委外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協理兼資訊處處長黃永貴表示,即使委外開發也要盡量掌控。” |
每一個銀行業者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委外需求,以兆豐國際商業銀行來說,外匯議價系統的委外,卻是因為原廠不願意釋出核心原始碼,不過,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協理兼資訊處處長黃永貴表示,由於外匯議價系統的任務比較單純,主要是用來搓和外匯的一個議價平臺,因此相關的交易模式與遊戲規模都很固定,即便原廠不願意提供核心的原始碼,對於兆豐國際商業銀行來說,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困擾。
除此之外,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對於委外的原則,基本上是採取能不委外就不委外的態度,黃永貴表示,即便是建置案,兆豐國際商銀都會要求廠商,進駐兆豐專門設立的外包區,一方面可以方便溝通,另一方面可以精準掌握專案的進度,否則採用傳統的做法,一旦專案延誤根本就無法得知真正的原因,即便廠商願意實現罰則,對於系統無法及時上線的事實,仍有無法彌補的地方。
相較於採買人力的做法,黃永貴認為,新的建置案往往有很多變數,如果以人天的方式採買人力,最後可能會因為專案延誤,而造成人力成本超出預期,同時並增加專案控管的風險,根據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近2年來的經驗來看,在公司內部設立外包專區,讓開發廠商的人力進駐,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委外小檔案-兆豐國際商業銀行
● 委外項目:外匯議價系統、網路銀行(部份)、憑證、信用卡系統
● 委外原因:非本業核心技術中小型銀行不只要委外,還要IT資源共用中心
IT服務廠商Unisys全球外包與技術服務部副總經理孫克仲認為,IT資源共用中心是一個值得觀察的趨勢,不過,最好是以合資公司的方式來運作,才會比較容易成功。 |
部分銀行之所以委外開發或是維護,主要就是為了降低整體的營運成本,然而,委外並非就是節省成本的最好做法,為了改善這樣的情況,板橋商業銀行等中小型銀行正在醞釀IT資源共用中心的概念
對於銀行業者來說,為了因應最基本的營運業務需求,一個資訊部門至少就需要30~40人的編制,但是,如果分行據點的拓展遇到瓶頸,以致於無法達到經濟規模,相對應的IT人力擴編也會受到限制。部分中小型銀行業者為了扭轉情勢,近來開始推展IT資源共用中心的概念。
板信商業銀行資訊部資深協理蔡滋森表示,金控整併之後,中小型銀行的生存將更形艱難,如果IT資源共用中心的概念,能夠在臺灣落實,除了可以舒緩中小型銀行對於IT投資的成本壓力以外,IT資源共用中心的成員還可因此得到更多的資源。
舉例來說,假設一家銀行需要60個IT人力,那麼5家銀行就需要300人的規模,但是現在的運作模式,卻使得這些人力,平均分散在不同的銀行,而在每個銀行的IT人員,又因為既有的人力有限,因此只能應付及時的需求,而若以IT資源共用中心的模式運作,300個人的編制,將會是一個相當強大的團隊,甚至比很多IT服務供應商的規模還要大。
事實上,IT資源共用中心並不是創新的應用,這個概念早就已經在臺灣市場出現,以農會、信用合作社為首的南資中心,就是屬於IT資源共用中心的運作模式,不過,IT資源共用中心的概念,要能在一般民營的金融機構落實,恐怕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以銀行業的競爭情況來說,各自的業務都是機密,怎麼可能讓其他同業知道,除此之外,包括資料安全的疑慮也是一個問題。
對此,蔡滋森表示「IT並不是致命的武器,重點在於如何把產品推展出去」,因為目前的市場競爭相當激烈,中小型銀行的產品推出速度,根本無法與大型銀行相比,而大多數的產品也只是同中求異,在這樣的前提下,IT資源共用中心所帶來的效益,將可望進一步提升中小型銀行的競爭力。
目前雖然有不少的中小型銀行,正在關注IT資源共用中心的發展,但是對於真正的參與意願,仍舊還需要一段時間醞釀。蔡滋森表示,主要關鍵在於中小型銀行對於IT的支出,還有可以承受的能力,因此,即便成本與效益之間很難平衡,對於IT資源共用中心的落實,並沒有積極參與。
IT服務廠商Unisys全球外包與技術服務部副總經理孫克仲則是認為,IT資源共用中心是一個值得觀察的趨勢,不過,根據國外的經驗來看,臺灣中小型的金融業者,如果真的有意落實IT資源共用中心,最好是以合資公司的方式來運作。
除此之外,由於共同籌組IT資源共用中心的合資公司,還必須同時因應各個母公司的需求,因此,如果對於計價方式與服務提供模式等沒有共識,很容易就會因為利益衝突而失敗,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IT資源共用中心的成立,能夠引進第三公正單位的資源,例如:顧問公司或是IT廠商等,將會有助於IT資源共用中心落實的成功。
值得一題的是,目前IT資源共用中心的概念,除了臺灣的南資中心已經落實之外,日本也有類似的應用,市場調查機構IDC資深分析師曹永暉表示,日本的應用,主要是針對ATM的資源共享,一般來說,當A銀行的用戶要使用B銀行的ATM服務,大多必須以跨行交易的方式提供,但是在ATM軟硬體資源共享的情況下,就沒有跨行交易的問題了,使用者端所看到的畫面,也將是開戶行的ATM服務畫面。IT部門委外在臺灣還行不通
EDS董事長Chet Karpinski認為,由於IT部門委外涉及人力與資產的轉移,因此文化差異的不同,也可能會成為轉移失敗的原因之一,此外,雙方對於服務水平的認知也是成敗關鍵。 |
傳統的IT委外,其實就是指IT部門的委外,簡單地說,也就是IT部門既有的人力與資產,都必須完全轉移到委外服務供應商的模式運作,然而這樣完整性的IT委外,目前在國外雖然屢見不鮮,但是在臺灣並沒有任何的案例,大部分的金融業者,甚至認為這種委外模式,根本不可能在臺灣市場出現。
這樣的說法其實並非完全沒有憑據,2年多前,IBM與寶華銀行甚至共同宣布了一項委外合作案,根據雙方制定的7年合約中,IBM將負責寶華銀行所有的IT建置、管理與維運,最後的結果卻是半途而廢,不論IBM或是寶華都沒有在其中獲利,有的只是不歡而散,部分廠商甚至認為,IBM與寶華銀行的挫敗,也同時扼殺了其他金融業者的委外意願。
對於臺灣的金融業者來說,本來就已經對IT部門委外保持保留態度,在寶華的委外失敗之後,不論金融業者、分析師,乃至於IT服務廠商都認為,短時間內,臺灣的金融產業,不可能會有任何的IT部門委外案例。
究其原因,其實IT部門委外的成功與否,雖然沒有先天的地域之別,但是EDS董事長Chet Karpinski認為,由於IT部門委外涉及人力與資產的轉移,因此文化差異的不同,也可能會成為轉移失敗的原因之一,不過較為常見的,仍是對於服務水平期待有落差,進而造成的失敗,然而,服務水平的制定本來就不容易,一般來說,至少需要一年半載的時間,除此之外,高層對於控制權的釋出,是否能夠接受也是關鍵。
然而,就算IT部門委外成功地完成人力與資產的轉移,但合約期滿之後,如果不想續約,企業又該如何著手,也是金融業者對於IT部門委外卻步的原因,事實上,第一銀行就曾在5年前,評估IT部門委外的可能性,但後來就是因為承接的問題,沒有辦法得到解決而作罷,對於銀行業者來說,人力與資產都轉移之後,未來倘若續約條件談不攏,自己都已經無力接手營運,這樣的前提下,怎麼可能考慮IT部門委外。
遠東國際商業銀行資訊處處長胡銀欽則是認為,臺灣市場的經濟規模並未達到國際水準,目前可以提供IT部門委外服務的廠商,大多是以國際性的IT服務廠商為主,所提供的服務內容,也是屬於國際標準等級,然而,這樣的情況卻未必適合臺灣,對於臺灣的銀行業者來說,即便把IT部門委外,最後所產生的IT成本支出,可能比自己營運還要貴。
以備援機制來說,目前大部分的中小型銀行,為了節省IT成本支出,對於備援的做法,不僅沒有做到即時同步備援,一旦備援啟動之後,各個分行據點也只有部分重要的功能服務可以持續使用,這樣的風險,雖然沒有任何一家銀行願意承擔,但是基於成本的考量,部分中小型銀行就是以這種方式在運作,如果IT部門委外,類似這樣的成本支出,勢必會高出許多。
事實上,10年前中國信託也曾委外給中國嘉通營運,但是,後來中國信託仍就是在成本效益的考量下,重新建立自己的IT營運團隊,接著,新銀行開放所帶來的競爭,中國信託都能以領先的姿態,推出各式各樣的產品服務,IT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關鍵,如果IT部門委外,是不是還能保有這樣的市場反應速度,對於大多數的金融業者來說,內心裡面充滿了沒有辦法解答的疑惑。
金融業者對於IT部門委外的恐懼,一方面是因為臺灣市場上從未出現過真正成功的案例,因此,為了降低IT部門委外所帶來的風險,大部分的金融業者打從心裡就不想做白老鼠,除此之外,過去大家的部分系統委外經驗中,也累積了不少的教訓與質疑,如果只是部分系統委外,都會發生各種不如預期的情況,那麼,委外範圍擴大到整個IT部門,相信沒有任何一家金融業者願意承受其中潛在的風險。
熱門新聞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