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端時代,資訊(Information)的力量將遠遠大於科技(Technology)。資訊將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而科技,只是實踐效益的工具而已。如何掌握資訊,就是雲端時代CIO可以協助企業創造效益的新利器。 ——華碩雲端總經理 吳漢章

雲端兩字,近年來廣泛被引用。在臺灣,不管是由廠商對外提供的公有雲服務,或企業內部自主開發使用的私有雲,各類雲端服務型態,逐步成形。

這些新的應用型態出現,讓雲端開發,與過去單套軟體的開發方式,有著完全不同的開發模式,雲端服務超大規模的使用型態,讓開發人員不得不拋棄過去以功能為導向的開發模式,轉向全新的開發思維。

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認為,在雲端開發時代,服務(Service)、規模(Scale)、安全(Security)等三大特點,是在面對全新營運模式時,IT人所必備的三大新思維。

雲端將使IT轉型為服務

吳漢章表示,雲端等同於由IT提供服務,讓使用者可透過網路連取IT所提供的資源。這些資源,不管是由廠商所提供的公有雲資源,或企業內部自用的私有雲資源,都必須讓使用者可以無縫的取得,「隨時隨地掌握取得資訊的力量」,就是雲端服務帶給使用者的改變。

「就像是電信營運商提供通話服務一樣」,吳漢章舉例。電信營運商提供電訊門號的租用服務,使用者只要依照所需,向電信服務商承租通話門號,就可依照自己的通話需求,來選用適用的通話費率,採月租模式,用多少時間就繳交多少的通話費用。

通話服務的通話時間,如果類比到雲端服務,就彷彿是使用者所使用的資訊量和使用量。例如企業租用公有雲廠商Amazon所提供AWS服務,每月所使用的虛擬機器多寡、使用時間等,就是計費依據。

而企業所擁有的雲端服務帳號,也就可以類比代表著用戶的通話門號。

吳漢章表示,對企業而言,過去IT較像是專為滿足特定功能的應用模式。例如企業需要使用ERP來管理營運資源,企業才導入ERP來改善,一切都以企業需求為導向。

但在雲端服務時代,使用者成為影響IT應用的根源。以使用者可用為出發點的服務模式,每個使用者都要能連取雲端,取得所需資訊,因此,雲端服務的可用性,就必須重新被檢視。

吳漢章表示,如以一整年的時間來看雲端服務的可用性,服務停機的時間,幾乎要以最高標準來檢視,服務的可用性才得以被使用者信賴。

因此,服務要隨時可用,如何在設備有可能損壞的前提下,還能維持服務的可用性,就是雲端開發與過去開發方式的不同。

過去傳統IT應用,吳漢章表示,因為應用都限縮在特定範圍內,例如公司內網,因此雖然在過去,系統的可用性對企業來說仍屬重要,但因為使用的範圍較小,當企業員工離開公司內網時,就不可取用企業內部資訊,因而也脫離IT人員的管轄範圍。

雲端服務要隨時可用

但在雲端服務的架構下,並隨著各類行動裝置的出現,以中央雲端服務平臺為主,延伸到各使用者的端點設備,服務隨處可用的概念,逐漸在使用者經驗中成形。

此外,除了維持雲端服務的可用性之外,吳漢章表示,在雲端,「所有的資源都會被服務化」,因此每個使用者都可能會取用到不同的資源。IT開發人員,就必須要依照使用者的權限,來彈性開放不同可使用的資源。

例如在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下,只要使用者付費取得更高等級的使用帳號,雲端服務就必須開放更多資源讓使用者取用。同理,在企業環境之下,高層主管可取得的資源與一般員工可用的資源也一定不同,因此在雲端服務中,識別使用者身分的機制,相對過去軟體開發,就必須更為彈性。

過去在傳統軟體開發中,因為大多以特定功能為需求導向,每個版本只提供了定量功能,即使企業需要擴充功能,也必須另外購買軟體金鑰或授權,才得以擴充。

但在雲端服務中,因此一切資源都被服務化,這個服務平臺就包含各種不同資源,而只是依照使用者需求選擇,需要擴充時,就必須要很彈性的提供服務擴充。

因此,當使用者需要時,就給他資源,當使用者不需要時,就必須關閉營運設備,來降低雲端服務的營運成本,讓服務即使持續營運,成本也在可控制的範圍,以此來達到服務的彈性可用。為了能快速的因應使用者的需求,並彈性的調度可用資源,雲端服務也產生了集中化的架構。

超大營運規模成為雲端服務的特色之一

而為了彈性提供服務的前提,雲端服務將資源集中管理,隨之而來也將是超大規模的服務模式。

吳漢章表示,IT人員必須要有能力管理更多的IT資源,而又要同時兼顧成本和效能的考量。

因此,在確知未來要管理超大規模服務的目標下,每一次的開發,每一個程式碼的編寫,都要考量到未來超大規模服務的可管理性和可擴充性,讓雲端規模即使逐漸擴充,服務也能持續運行。

安全成為雲端服務的基本門檻

當雲端平臺開發完成後,服務的安全,就是影響企業採用意願的基本門檻。使用者都不信任你的服務安全時,服務的可用性基本上就已經不再成立。因此,吳漢章表示,「安全是所有雲端服務供應商的最大本錢」。

而在安全的定義下,不光只是資訊安全的保護,甚至要考慮到服務的可用性,例如當使用者想要連取服務時,服務卻發生當機的情形,他不能使用,或任何不好的使用經驗等等,這些因素,都將影響使用者對雲端服務的信賴感。

因此,在雲端服務之下,安全的定義不光只在資訊安全的保護,而是更廣義的牽扯到使用者對服務的信任感。信任與否,就能決定企業是否採用雲端服務。

吳漢章表示,過去企業雖然也會重視各類軟體工具的資安防護,但相較於雲端服務,門檻就會降低許多。企業即使不信任某一套軟體的安全程度,也會額外採購資安防護軟體工具,功能與效能才是企業重視的重點。

但在雲端服務的情境,尤其在公有雲服務之下,企業任何營運資訊都將存放在服務營運商內,「服務營運商對於資訊的保護責任加重了」,因此,使用者對於服務的信賴感,無庸置疑的,已成為開發雲端服務平臺,最不容忽視的必備因素。

使用者使用IT服務,因此開發人員也要有隨時被檢視服務的決心

另一方面,當使用者隨時隨地取用雲端服務時,服務本身好用與否,使用者都能有立即且深刻的感受,因此,吳漢章表示,IT人員也要有隨時被放大檢視的決心。

開發人員預先掌握雲端服務的觀念,就能減少使用者的質疑。例如,事先預想到服務將被多平臺使用,開發方向就要朝更容易跨平臺平行轉移。或事先預想服務將被超大規模的用戶使用,開發服務時,就要能更彈性的負載多人使用等需求。

甚至,使用者不需要了解技術的可行性與否,也能對IT應用的好用與否提出質疑,「IT人員面對的挑戰更大了」,吳漢章表示,這就是IT人員必須適應的改變。

而除了適應使用者與新科技所帶來的改變之外,吳漢章表示,透過雲端服務,IT人員也要能更重視資訊應用所帶來的好處。

例如在雲端服務之下,資源全面集中,連帶而來的,如何善用這些資訊,就成為資訊人員,可協助企業成長的利器。

吳漢章認為,在雲端時代的發展之下,資訊(Information)的力量將遠遠大於科技(Technology)。

在微觀(MicroView)的面向上,吳漢章表示,IT人員可透過雲端服務深入協助企業每位員工的生產力。例如結合各項行動化設備,來管理每位企業員工的工作狀況,甚至協助他們創造更有效率的工作力。

而在巨觀(MacroView)的資訊使用上,企業則可結合雲端服務所產生的巨量資料。透過這些巨量資料的分析,來創造意想不到的管理哲學,例如將全球各地的天氣因素,結合銷售產品的近銷存管理數據,來產生不同且有意義的管理哲學。

而對於這些新穎的創新運用,吳漢章表示,要創造每位員工的的生產力,「就從擁抱BYOD開始吧」。

而在巨觀的巨量資料管理哲學上,則需要培養IT人員擁有更前瞻的思維,這些,就是企業CIO,最能夠協助企業創造效益的新利器。


相關報導請參考「2012企業雲端開發術」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