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經濟出了問題,已是毫無疑問之事。除了全球整體經濟景氣欠佳的因素,臺灣的產業體質顯然也出了很大的問題。
這當中最重要的一點,產業創新與升級轉型失敗的問題,其實早已一再被提及,只是怎麼具體落實,我們的產官學研卻顯得一籌莫展。
日前有個小型的調查,問那些不太怎麼投入研發經費的廠商,為何不願意在創新研發上進行投資?他們清一色的答案幾乎都是說,我們不是不願意阿,是找不到研發人才。
就讓我們從這一點開始談起吧。要有研發人才才能進行研發,表面上聽來相當合理。但在骨子裡,這些企業主們期待的,都是今天我聘進來了所謂的人才,明天他們就能有具體的研發成果可以貢獻給公司。
但若是抱持著這種想法來找研發人才,那其實不是臺灣沒有研發人才,而是全世界都沒有研發人才。
有個現成而可用的先端技術在手的人才,他們的技術可以在市場上待價而沽,或是自行創業,在多數情況下,他們根本不會選擇帶槍投靠一家沒有技術的公司。
一家企業要聘用研發人才,要看的應該是他有沒有研究探索的精神,以及該領域的基礎背景知識,而不是他有沒有現成的技術能力。讓這些研發人員一步步地摸索,找出一家公司未來可能的產品方向與技術,這才是真正的企業研發投資。若不這樣想與這樣做,那就永遠也只能抱怨市場上沒有研發人才,或是嫌棄學校教出來的人不能用。
日本的大型企業在雇用新人時,經常都要培訓幾個月才讓他們真正上第一線工作。因此在日本的企業文化中,他們也不那麼強調科班出身的重要性,因為他們認為企業有投資培訓員工的責任與義務。
在臺灣,我們要求的多半是「即戰力」,很多企業甚至根本不用大學剛畢業的新鮮人,期待別的公司幫自己培訓員工。這種想法與心態,對一般行政、例行性工作或許還勉強可行,但對研發工作來說,簡單一句話,沒有這種事。
今天投入一點點,希望明天就可以有產出,這正是臺灣產業發展無法更進一步升級的根本原因。速成的心態,造就的終究會是淺碟式的、沒有進入門檻的產品與服務。過去我們以彈性、快速應變見長,但這一招很多國家的企業也都學會了,甚至比我們做得更好。我們產業想轉型,但我們的心態與文化沒有改變。
長期的規畫與投入,臺灣的企業向來很不習慣,但這是我們唯一的出路。不光是創新研發如此,臺灣人的企業經營一向看短不看長,在策略面,只求緊跟市場領導者的腳步,不圖提出自己對未來世界的看法與主張;在行銷面,務求C/P值高過競爭對手,把削價競爭當成第一手段而不是逼不得已的最後手段,至於流血競爭對品牌形象可能造成的傷害,則是很少納入考慮之列;甚至要不要跟極權政府打交道以換取商業利益也是如此,明知長期而言對企業與國家都是毒藥一劑,先賺先贏的企業還是所在多有。
現在臺灣經濟的狀況並不好,再戴著鋼盔往前衝也未必有什麼好的結果,但這反而是我們慢下來,調整我們看待產業與行進步伐最好的時間點。臺灣是有人才的,要給他們時間、給他們資源,給他們犯錯的機會,這才是搞研發。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18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2
2024-11-14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