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1850年、擁有三千多個座位的舊金山歌劇院(San Francisco Opera,SFO),在古典樂壇素負盛名。今年,SFO新添了一間可容納三百人的小劇院,希望推出「不一樣」的戲碼,擴大客層。
然而,長年浸淫傳統藝術的劇院員工,習慣了追求完美,不敢嘗試錯誤,加上非營利組織資源有限,創新難如登天,不得不借助外援,請來史丹佛設計學院兩名學生,導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可想而知,滿腦子鬼主意的研究所學生,遇上了劇院老派人士,肯定是摩擦不斷。但兩名學生高聲疾呼:「不敢冒險,何來藝術?」為了刺激劇院成長,劇院員工只好容許兩名學生進行大膽實驗。經過一連串嘗試、與目標群眾溝通,SFO終於推出全新節目「不算歌劇」(Barely Opera),歌劇化身雞尾酒派對,來賓可穿上戲服拍照,還能用轉盤抽出下一首曲目,由現場DJ播放。曾經暮氣沉沉的歌劇院,頓成年輕人趨之若鶩的娛樂聖地。
SFO遭遇的瓶頸,與今日許多企業大同小異──在資源有限、又須追求最大利潤的前提下,往往跳不出既定經營模式,不敢放手求變,創新談何容易!SFO的成果,值得艷羨;但SFO創新過程中經歷的陣痛,恐怕企業嘴上不說,心裡卻避之唯恐不及。
偏偏資訊科技發展得太快,從2.0、3.0、雲端、大數據到區塊鏈,每年幾乎都有新花樣!老闆從報章雜誌、新聞媒體甚至球友處聼見了方興未艾的新名詞,生怕跟不上時代,總會抓資訊長來問:我們有何因應策略?資訊長答不上來,回頭動員整個資訊部門廣閱報章雜誌、參與研討會,絞盡腦汁擬出老闆要的「策略」。
人仰馬翻忙了大半年,策略還來不及成形,業界又蹦出了新名詞!風向變了,老闆關注的重點也跟著變,又抓資訊長來問:我們有何因應策略?資訊部門先前的努力盡數歸零,又得從頭開始。年復一年重蹈覆轍,浪費的人力物力難以算計,簡直是一道難以擺脫的魔咒。
Google自成立以來,長年蟬聯科技界首屈一指的幸福企業,一大原因便是允許員工挪出20%的時間「隨意創新」,成果由員工與公司共享。大器的政策,催生出不少廣受好評的應用,也創造了可觀的效益。偏偏這對臺灣企業來說,無異天方夜譚。值此微利時代,員工加班都加不完,哪有餘裕「隨意創新」?公司若閒到只需要員工八成的力道,老闆早就裁員了。
老闆要「策略」,總是令人緊張。其實,他真正想聽的,是資訊部門對時下流行的新名詞了解多少、能否以公司現有架構為基礎加以應用、找出新一波商機。老闆要的,根本「不算策略」(Barely Strategy)。
冷靜想想,老闆每年盲目隨波逐流,要求資訊部門花在追趕「趨勢」(其實是國外一兩年前便流行的名詞)、研擬因應策略的時間,恐怕不只20%吧?與其叫員工如無頭蒼蠅般瞎忙,何妨效法Google,騰挪出從前付諸東流的人力物力,給員工一些跳脫窠臼的無壓空間,讓員工廣泛學習、即時掌握新知,不僅能避免資源浪費,同時透過多元化刺激,活化員工思維,幫助他們洞識先機,激盪出更有獲利潛能、甚至引領趨勢的創新點子。
換個心態想,被關在公司框架裡的員工,是循規蹈矩的工蜂;讓同樣的腦袋跳出盒子天馬行空,便可能搖身變成強大的創新外援,公司也得以擺脫「追追追」卻永遠追不上流行的魔咒,何樂而不為?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2-08
2024-12-08
2024-12-08
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