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Satoshi Nakamoto發表比特幣技術論文至今,區塊鏈也走了十年之久,暫且拋開加密貨幣等區塊鏈應用是否真能落實不談,區塊鏈在技術上累積的生態,確實頗有可觀之處。

走入區塊鏈的技術應用

任何一門技術能走過十年之久,必然充滿著許多名詞,對於從未接觸過區塊鏈的開發者來說,嘗試觀摩、實作個基本微鏈,就會遇上區塊定義、交易、共識演算、挖礦等名詞,之後,還有支持區塊鏈2.0、3.0概念的各種技術與工具鏈必須認識。單從網路上零散的文件中,試圖釐清這諸多名詞之間的關係,往往只會更令人感到困惑。

若想歷史演進的順序來認識相關的名詞與原理,可以參考《白話區塊鏈》,其中也有關於區塊鏈基本原理的介紹,像是區塊雜湊、加密演算等,可以讓我們認識到,何以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難以竄改、匿名等特性,亦可從加密貨幣的分岔等事件上,認識到區塊鏈的限制等問題。

在認識比特幣的基本原理後,作為一名開發者,可以自行實作個簡單的區塊鏈,這有助於進一步驗證與應用相關原理。關於這部份,我們可參考〈Python Blockchain App〉(https://bit.ly/2I74Evz)或〈Learn Blockchains by Building One〉(https://bit.ly/2fOQsqt),如果你也需要Java方面的實例,可以參考〈Creating Your First Blockchain with Java〉系列(https://bit.ly/2Jazn7x)。

下一步,你也許會想要嘗試挖礦。別想用個人電腦挖掘那些主流的加密貨幣,因為幾乎不可能搶到區塊打包權(加入礦池嘗不到什麼甜頭,就技術學習而言,也無意義),不如試著建個私鏈。

相對來說,以太坊是個不錯的開始。例如,我們可以透過Go語言實作的Geth,來建立私鏈、進行挖礦,然後,試著用Ethereum Wallet做轉帳交易,從中認識一下區塊鏈、挖礦、錢包之間的關係。

然後,可以認識一下Solidity這門合約導向語言,在以太坊上,試著撰寫、部署合約,做些函式呼叫交易之類,甚至進一步基於以太坊ERC-20協議,自己造個ERC-20相容加密貨,或者在瀏覽器試著裝個MetaMask,試著連上自架的私鏈,在自造的加密貨幣上,做些交易。

接下來,要不要繼續玩TestRPC、Truffle,或者更進一步地試試Fabric之類的Hyperledger框架,就是看個人興趣了。不得不說的是,「2019 iT 邦幫忙鐵人賽」下,有不少區塊鏈的文件,可以輔助大家認識區塊鏈的相關主題。

區塊鏈與演算法

就開發者而言,研究區塊鏈技術最大的收穫,應該是接觸到加密、共識等演算法之運用,建議大家不妨深入研究一下實際的演算原理。

以加密演算來說,雖然概念上主要是公開金鑰加密(非對稱式加密),需要有成對的私鑰與公鑰,然而,透過其中一把金鑰加密,必須透過對應的另一金鑰解密,不過,像比特幣使用的SECP256k1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不是使用RSA演算?

就像在《改變世界的九大演算法》中第4章〈公鑰加密〉,是從混漆法開始談起,說明如何在可聽到對話的第三者存在下,令其無法得知配方又能混出相同的油漆。實際運用於電腦加密時,則是需要有個像是混漆方式,易於計算、但又幾乎不可能還原的演算,而九大演算法介紹了鐘算法,進一步談到了「迪菲-赫爾曼金鑰交換」,但比特幣使用的不是鐘算法,而是基於橢圓曲線數學的橢圓曲線密碼學,相關參數定義為SECP256k1。

這時,私鑰用來產生公鑰,公鑰用來產生比特幣位址,因此,遺失了私鑰就幾乎不可能解密區塊鏈上的資料,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明區塊鏈資料存在於各個節點,卻偶有新聞報導,有人因為遺失了私鑰,而使得鉅額的加密貨幣就此鎖死。

此外,參與區塊鏈的各節點,可能出錯或失效,對於最後要由哪個節點來打包交易、寫入區塊的這個問題,正如拜占庭帝國的將軍們共同圍困一座城市,在可能存在反叛者的情況下,對於要進攻或撤離的決策,將軍間如何取得共識。而面對這類拜占庭將軍問題,主要是由共識演算法來解決。

比特幣採用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然而對區塊鏈應用來說,耗費大量運算能力並非必要(發幣獎勵也不是必須)。例如,以太坊採用不需耗費大量運算的股份證明(Proof of Stake),Fabric提供solo(單節點排序,用於開發測試)、kafka(多數決)和PBFT(開發中,採三階段協議)等模式。若能認識這些共識演算,就等同於認識了不同的應用情境,這也會是研究區塊鏈的收穫之一。

區塊鏈與時間軸

談到區塊鏈真正的落實應用,各方人馬總有不同想像,例如,基於去中心化(權利解放)、點對點(流程簡化)、匿名性(估且不論法幣兌換、投票時往往還是需要有個身分)等,構築出未來。

然而,在我的想法中,區塊鏈在應用時,主要必須考慮到與時間軸結合的優缺點,也就是如同時間是不停地前進,發生的事情就發生了,你改變不了,而以太坊上的#metoo交易(https://bit.ly/2qUu842)就是成功的應用案例之一(這世界不再有404)。

對於回到時間軸的過去,科學界存在著平行世界之說,而對於區塊鏈來說,試圖回溯曾經發生的交易,則會令區塊鏈產生分岔。

關於區塊鏈的分岔,最著名的案例,就是以太坊上的TheDAO漏洞事件(https://bit.ly/2SsOzVP)。為了奪回被攻擊者轉移的以太幣,在2016年7月,以太幣官方強行分出一條被盜前狀態的區塊鏈,也造成了今日有ETC、ETH兩個分岔,而分岔之後,原鏈依舊是存在的,至於選擇原鏈或新錄,變成了是否堅持「區塊鏈不可竄改(就算有了違法之類的交易)」的價值觀問題。

不可竄改這件事,對部署至區塊鏈的合約也是相同,區塊鏈上無法更新既有合約來修正臭蟲或新增功能。至於一些談及可更新(Upgradable)合約的文件,基本上,是從分離邏輯與資料、代理等技巧(或說是模式),適當地拆分合約元件,若真的有修正臭蟲等需求之時,可透過儘量只部署小部份的「新」合約元件來達成。

這意謂著雖然有著EOS這類合約平臺,但在設計、測試、部署、更新等各方面,區塊鏈上的分散式應用程式(DApp),從一開始就與開發者過往習慣的平臺應用程式不同。而關於這方面的經驗,實際上還處於模索階段,可更新合約的技巧,也是各有利弊,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Contract upgrade anti-patterns〉(https://bit.ly/2N1eaiz)。

開發工具鏈

就幾個區塊鏈工具生態來說,圍繞著以太坊的工具鏈,相對來說是比較建全的。而在合約開發上,也有著Remix這個Solidity前端整合開發環境。雖說如此,在試著將相關工具結合在一起時,還是需要不少功夫與一定的經驗來摸索,這突顯了工具之間的整合,還是處於較為陽春的階段。

在大廠支援的部份,IBM、Google、Amazon、微軟、甲骨文等,都提出或多或少的開發套件,一整個看來十分熱鬧,就像在為區塊鏈背書一樣。從這點來看,無論區塊鏈本身的落地應用是否能真正到來,就技術層面來說,其相關技術在區塊鏈之外,也應當會有其應用的時機與場合。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