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武漢肺炎疫情控制有成,以確診病例而言,至今已連續66天沒有本土個案,越南本土零確診案例也持續超過兩個月,並且維持零死亡的紀錄,不過,全球確診病例卻已超過830萬,死亡病例已逼近45萬。在這段期間,許多企業不得不實施在家遠距辦公,已維持業務營運,當中所仰賴的正是過去推動的數位化成果。
以臺灣目前的狀況而言,從6月起已逐步解除相關的封鎖,甚至有不少公司在更早之前就恢復原本的作業模式,雖然還是有些企業仍維持AB班制、分區辦公的作法,但民眾對於疫情感到放心、安心,並且肯定國家的衛生醫療政策與作為,確保了我們的生命免於大規模傳染疾病的侵襲,這些都已成為公認的事實。
然而,很多專家仍提出警告,呼籲大家要保持社交距離,在期盼相關疫苗能夠盡早開發出來之餘,也希望能夠提升醫療檢測能量,而在企業環境當中,持續推動數位化的腳步,不應隨著疫情趨緩而慢下來,因為日常營運仍面臨各種挑戰,能夠度過這關或許只是一時僥倖,並不代表下一次相同或不同的問題出現時,我們還是可以履險如夷,相反地,應該持續推動數位轉型的工作,充分運用這個我們並不期盼的意外危機,在設法因應種種挑戰之餘,還是能有一些空間來順勢強化自身的經營體質。
前幾天,我們參加了iKala公司的九週年慶祝記者會,前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現為iKala董事的簡立峰特別提到,臺灣如今防疫有成、民眾的高度自律,能夠做到穩定控管,也願意面對世界提供更多協助,但也有可能因為這樣的佳績,反而沒有把握到數位轉換(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機會,而成為我們未來發展上的隱憂。
他認為,全世界正因為疫情的蔓延而加速數位轉換,每個國家都在積極發展減緩疫情的方法,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越南、泰國等國家因應疫情的成效,也十分亮眼,反觀臺灣,許多數位轉換的機會並沒有顯著發生。因此,他也呼籲企業應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當下一波疫情或更大規模的挑戰,是否真的準備好了?」
值得注意的是,簡立峰是用「數位轉換」來稱呼這股趨勢,而不是用「數位轉型」。的確,轉換一詞所強調的面向,更聚焦在「數位化」,而這也接續了長期以來的IT架構變革。
回顧過去,步入資訊時代,我們一路走來,歷經了非常巨大的變化。例如,系統運行的方式,從基於單機系統而成的大型主機、個人電腦,發展出主從式架構、分散式架構;應用系統的型態,也從基於特定程式語言原生執行與受限於局部環境的狀態,而拓展出網站化、行動化、虛擬化、雲端化,而做到隨時隨地皆可執行;在資訊處理的重心上,則由聚焦於「運算」、「應用程式」,逐漸轉變為聚焦於「資料」;資訊系統的形式也趨於多元,擴展成實體、虛擬、雲端;IT資源的管理與調度指揮範圍,則是從私有、公用到混合環境。
而在這樣典範崛起與轉移的過程中,企業的業務運作也隨之取得了更多執行彈性,越來越不受限於單一、實體環境,但又能設法兼顧管理彈性與監管稽核的需求,而在可見的未來,企業IT系統逐步走向開放、創新的方向,已是不可逆的趨勢,而在過去發生的種種天災、人禍、瘟疫的變故之下,更是反覆證明了數位化的價值的確是實際存在的,而不是為了滿足人類盲目追求科技的慾望。
對於企業而言,不論數位化是一種轉型或是轉換,顯然這樣的過程仍將繼續進展下去,當然每踏出新的一步、讓自己置身在陌生的狀態下,雖然還是有很大的可能面臨失敗或失控的風險,但若衡量由此而生的機會,仍值得投入,以便讓自己具備更多應變能力,並且使經營體質變得更有韌性,因此,這樣超乎預期與計畫的機會既然來了,就該好好把握,不應一再錯過。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8
2024-11-25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