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尖的讀者,可能會偷偷發現這一期iThome雜誌頭版的微小變化,就是雜誌右上角的期數數字,從3位數,變成了4位數。

是的,我們已經默默做了1,000期的雜誌。從2001年9月28日開始,除了過年長假前後兩周合併出刊的合刊號之外,iThome維持著每周一本的步調,連續做了19年,準備邁向第20年,一路看到了臺灣資訊科技產業近20年來的發展。

不曉得有多少讀者,看過第一期雜誌的頭版。早在紙本問世之前,iThome已在網站上提供了5年網路產業新聞,報導臺灣.COM熱潮起飛又泡沫化的歷程。而在19年前,2001年9月28日這一天,iThome跨入另一個階段,推出了紙本周刊。

當年首刊號所用的藍白色調和資訊密集式版面風格,至今沒有太大改變,只有小調整,也連續1,000期都維持大開本尺寸的類報紙大小,不論是第1期或1千期,新舊讀者都能一眼就認出來,這就是iThome。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促進臺灣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好的資訊和知識交流平臺,就如同當年時任iThome總經理李宏麟在發刊詞所言,「每個產業要發展得好,背後要有一個好的媒體。」

當年iThome周刊著眼於國內市場的資訊產業,當時目標是成為內銷資訊產業的產業媒體。首刊號頭版下方選了一則消費性3C新聞,談的是WAP手機Nokia 3330的低價新策略,(當年的促銷低價是6,990元,和現在低階手機的主打價位相當。)而第一期專欄作家之一是時任中華電信董事長毛治國,剛上任不到半年的他,擔心3G行動上網的發展不夠快。當年也如同我們現在談5G發展一樣,各種潛在機會很多很大,但應用普及的速度仍是牛步。

首刊號頭條新聞是宏碁電腦2000年底組織重整後的新戰略,不只要搶進中國市場,還要整合伺服器、PC、PDA(Z世代可能沒聽過這個詞)和Data推出一體服務。今年,宏碁依舊展開了再一次的轉型,但這次不像當年,只是在同一個IT市場中發展,而更是跨入了截然不同的新產業,開始賣起飲料,做起買電腦送飲料的搭售策略。這也是個有意思的對比,從同質性場域的組織變革,走到了跨界異質的企業轉型。

iThome的發行初衷,一如當年首刊時,沒有改變過,但是科技快速變化,資訊產業的發展隨科技變革而多次大洗牌,科技從業人員所面對的環境,已經和19年前截然不同,也勢必不能如舊,光看首刊號和1,000期的頭版內容,就可見一斑。

這一期,頭版人物是我們第706篇CIO人物專訪(每周一位,持續超過12年),介紹今年年底要通車的臺中捷運,幕後關鍵IT推手臺中捷運資訊室主任林永盛。焦點新聞是微軟.NET最新發布的5.0大改版,也是微軟第一個用同一套API、語言就能通吃行動、雲端、桌面和物聯網應用的.NET版本。封面故事更是大談新一代的FIDO身分驗證技術,將如何改變臺灣政府機關、金融產業和資安產業的應用發展。

iThome發行人詹宏志在首刊號的發刊詞一文「臺灣的下一個位置」中指出,「在高科技領域,臺灣正面臨下一個轉型。原有的利基正往其他地方移動,臺灣必須再往上提升一階。」反觀2020年的臺灣,其實也同樣面臨了轉型挑戰,但不只有高科技領域,而是所有產業,都得面臨科技化、數位化的衝擊,做出改變來迎戰。

「觀察、記錄並歸納這些即將來臨的事務,與我們的讀者共同學習這些經驗和知識,來降低整個社會摸索的成本,這就是這本新聞性產業周刊出版的意義」這段發行人當年首刊號的期許,現在的我們依舊如是,未來也會如此。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