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iT邦幫忙鐵人賽時,iThome社長谷祖惠曾經談過鐵人賽的創辦原因,她說:「2008年時有感於IT人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必須時時刻刻學習新知,是一個格外辛苦的工作」,為此希望鐵人賽作為舞臺,以發掘更多優秀人才。
雖說時時刻刻學習新知,各行各業都一樣,然而在程式開發這個領域,知識的誕生、累積的速度實在太快了,這就使得步入此一領域的開發者,必然會面對知識焦慮的問題。畢竟人的時間有限,試圖跟上、吸收一個知識無限增長的領域,本質上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擺脫不了的焦慮
有不少的書談如何處理資訊焦慮,有人鼓勵運用處理資訊焦慮的方式,來處理開發者的知識焦慮,也有不少開發者專門針對開發領域,談怎麼處理知識焦慮,有些教你按部就班,有些建議放棄無止盡的追逐,有些鼓勵開發者構築個人專屬的領域……但這麼做的話,就能夠擺脫知識焦慮嗎?
不會!這並不是說談知識焦慮處理的相關內容沒有用,適當地採納走過焦慮之人的建議,確實是可以緩和焦慮,然而,我可以告訴你,每個階段都會有每個階段不同的焦慮,但別想著去擺脫焦慮,就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去認知到知識焦慮的存在,知道它的來源或處於哪個階段,才能採取適當方式,來滿足焦慮跟開發者之間的平衡。
為什麼是滿足焦慮跟開發者之間的平衡?焦慮會造成壓力,然後壓力並非不好,有位職能治療師的朋友曾經跟我說過「人沒有壓力會死」。適當的處理方式可以滿足焦慮,焦慮就可以提供適當的壓力,滿足開發者成長的需求。
入門新手的焦慮
就每個開發者而言,必然會歷經的階段,應該是入門新手焦慮吧!其實,在這之前,還有個蜜月期階段,而開發者會走過蜜月期的原因很多,也許是參加過人人都能寫程式之類的活動,覺得程式很好玩,或許是因為好奇摸索做出了個不錯的玩具而成就感大增,可能是因為想轉職,參加了課程按表操課,像是使用材料包般地,糊了個看來還像樣的作品等。
以我來說,大概就是畢業後覺得電機非我路,還是換條跑道,然後回想過去大學時喜歡接觸電腦,數值方法課程用Visual Basic硬搞了視窗介面的作業,自以為有興趣地就進入程式開發領域,玩了一陣子,蜜月期過後就進入知識焦慮,因為察覺了「在這個領域我的能力如此不足」。
那時的焦慮嚴重到出現下列狀況:我經常跑到書局裡,摸著書架上一本一本的程式開發相關書籍,想像著以後自己會有這些知識,就能覺得有安全感。而對於我這種轉換跑道的人來說,焦慮來源是很現實的,關乎能不能在職場上存活下來,畢竟我也無法確切地得知,自己在這個領域的知識是否Job Ready了!
有些人並不是轉換跑道,然而Job Ready的概念也可以看成:面對自己想完成的目標(專案、比賽等),不確定是否具備了足夠的知識,心裡總覺得有著不安之處。這個階段的尷尬之處在於,想在社群裡做個有智慧的提問,都會是種壓力!
〈Why Learning to Code is So Damn Hard〉貼切地將入門新手的焦慮畫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蜜月期,其中,也談到怎麼度過信心的谷底,來到Job Ready的狀態;〈How I’m working to overcome my struggles as a junior developer〉也談到了一些實際的案例,以及關於怎麼處理焦慮。
閃亮症候群的焦慮
該怎麼離開入門新手的焦慮階段?每個人的方式不同,開發者一定也看過許多的相關書籍或文件,但大抵來說,也就只能一步一腳印,直到某天發現,其實這陣子工作上面對的任務,大致都能完成了,而接下來的可能發展之一是,這種暫時舒緩的感覺帶來一些餘裕,讓開發者有機會伸展觸角,涉獵相關或跨足其他領域。
若說Job Ready面對的是知識深度的問題,涉獵相關或跨足領域就是面對廣度問題,只不過就程式開發而言,這個「廣」實在太廣了,這很容易令人陷入選擇困難,然後就開始進入另一個焦慮階段,開發者會跟隨(follow)各個大神、加入一大堆討論社團、參與各種社群活動等,就深怕遺露什麼,被技術給拋下了。
另一個可能的發展樣態是,好不容易才來到Job Ready狀態,正想暫時喘口氣時,各種新技術會因為某些因素,未經同意地就堆砌到開發者的眼前,於是開發者開始厭惡那些將知識帶來的人們,心想著為什麼要告訴我這些?何必再學這些?有人幹嘛吃飽沒事推廣這麼多技術?這些技術大神們憑什麼擁有發言權?
對於那些閃耀著光芒的玩意兒或大神,有些人嚮往,也有些人厭惡,無論開發者察覺到自己是前者或後者,甚至兩者都有,大概就是有了閃亮症候群(Shiny Object Syndrome)的焦慮。
許多人談到開發者知識焦慮時,多半談的就是這個階段,有人說工作上用得到的再學就好,有的建議不要碎片化學習,有些鼓勵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從心態上著手的方式也有,像是倒空自己、以終生學習為目標等,這類建議甚至出了一本書《學徒模式》。
另一方面,除了少數想假裝大神的詐神,我相信,多數倡議技術者並不是想成為大神,至少以我而言,倡議某些事,往往目的是為了「輸出」,無論輸出的形式是透過文件、書籍或參與社群活動等,作為一名開發者,輸出可以帶來許多好處,至少我就是這麼跨過這個階段的焦慮。
冒牌者症候群的焦慮
在閃亮症候群之後,很容易面對的是冒牌者症候群,例如,雖然我不這麼認知,然而,我相信很多人將我視為大神,畢竟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在缺少某些知識背景的情況下,看到我的輸出,會誤以為我玩弄了什麼神奇的魔法。
其實「知道的就是知道」,有相關知識的人,自然知道我在玩弄什麼,而且,知道那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
如果開發者有冒牌者症候群的想法,其實沒有關係,因為這並不是什麼太壞的東西,只要我們能夠意識到它的存在,不要因此而逼迫自己負擔過多的壓力就好。冒牌者症候群其實是資訊不對稱下產生的,有時稍加利用,也不見得是壞事,畢竟工作謀生有時也需要,只是別過火而成為詐神就是了。
即便過了冒牌者症候群的階段,開發者的知識焦慮還是會有新的來源,例如,有些人可能知道,我每隔一或兩星期就會有新的繪圖或3D創作,這是因為若太久沒從事這類活動,我就會覺得自己是不是沒有靈感,沒有前進的方向了,有天我意識到這是創作者的焦慮,就稍微體會到,有些藝術家為什麼會為了創作而瘋狂了。
開發者面臨知識焦慮不見得是壞事,重點在於能夠意識到它的存在、與之共處,才能找到彼此滿足的平衡點,至少每次我因焦慮而又找到新靈感,之後做出了有趣的繪圖或模型而開心,焦慮也會安份一陣子,至於下次又出現焦慮,那就是作為前進的動力罷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0-23
2024-10-30
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