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高雄興達電廠一起跳機事故,影響變電所後產生的連鎖效應,導致多地發電機組因保護機制而自動解除供電,全臺三分之一的電力瞬間消失,引發了全臺大停電,北、中、南多個縣市都出現了停電災情,影響高達549萬戶,有些地區停電不只是1、2小時,甚至超過了半天。

這樣大規模的停電災情,對IT系統而言是最嚴峻的考驗,尤其是超過12小時的停電,許多備援電力系統,不見得有能力支持那麼久,唯一解法是切換到遠地備援資料中心來接手提供服務。但是,若像2年前這起興達電廠事故,甚至是921大地震,全臺各地都出現災情,IT系統根本無法在臺灣島內,找到穩定可接手的備援機房,那該怎麼辦?

十年前,遇到這樣大規模的災情,IT真的是束手無策,但在2024年的此刻,跨國公雲架構和服務已經高度成熟,足以在緊急時刻成為關鍵的備援。

不過,想要借助跨境公雲來備援,不是事故發生了臨時想切換就能做到,得有一番事前準備工作才行。你的IT系統得先有能力上雲,並且事先在雲端有一套完整的系統備份,才能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啟用,不只如此,平時還得將地端系統的資料,定期同步到雲端,才能讓雲端的備援系統,接手提供同樣的服務和最新的資料。這正是未來4年,18套關鍵民生系統想要具備的能力。數位部聯手7個部會,4年累計投入13.4億元,要讓這些關鍵民生系統,可以支援境外公雲。

現行政府部門的異地備援、備份機制,只能夠因應小規模的災難,像是颱風淹水、機房失火,可以改由30公里外的實體備援機房來接手,若是遇到了超大規模的災情,連備援機房都失效,就沒有辦法應變。

數位部選了18套重要的民生相關系統,比如像內政部的戶役政系統、移民署的入出國查驗系統、財政部國稅與地稅系統、健保署的健保承保系統、經濟部的公司與工廠管理系統等,從兩大作法著手,展開這些關鍵系統的韌性大改造。一方面將這些系統的核心功能上雲,另一方面則是將新穎的資料備份到雲端。

為了將核心功能系統上雲,今年這些民生相關系統的所屬部會,已經盤點出災害或緊急狀態需要的基本功能服務,準備開始利用雲原生架構,來開發輕量化的核心功能系統版本,可以用來部署至跨境的公有雲上。

日後,一但發生了大規模災害或緊急狀態,境內資料中心遭到破壞,就能緊急切換到境外公雲上的核心功能系統來接手,繼續維持這些基本服務的運作。

因為這些關鍵系統都是民眾天天都會用到的系統,每天都會有資料更新和異動。因此,政府也會將這些關鍵民生系統的新資料,盡快備份到雲端,透過境外公雲來保存。不過,政府不是直接將系統資料儲存到雲端,還得經過一番加密分持來備份。

為了能夠確保在需要日後備援時,能順利重建系統、還原資料。政府機構還要建立一套流程和作法,定期演練雲、地系統的切換,來驗證這些資料雲端的備份和還原工作,以備不時之需。

在這18套關鍵民生系統中,有不少系統是用了十多年的老系統,像是財政部稅務系統就是如此,正面臨了汰換的階段,財政資訊中心就考慮趁這個韌性改造的機會,將部分功能切分,優先改以雲原生架構開發,利用雲原生架構的彈性,來因應服務使用離尖峰的需求。

對這些政府機關而言,這次關鍵民生系統的韌性大改造,也正是一趟推動IT架構現代化、學習雲原生技術的轉型過程。從中累積的經驗和能力,不只可以用於關鍵民生系統,還可以擴大運用到其他政府服務上。

雖然只是18套關鍵民生系統的上雲改造,但卻是政府IT韌性的關鍵一步,更是政府數位轉型最重要的改造工程。

 相關報導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