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在2月19日宣布了金融科技產業聯盟的誕生,透過四大工作圈的方式,由四大金控擔任召集人,帶頭推動不同主題的數位金融創新計畫。我覺得,不只是這些計畫成果值得期待之外,更重大的意義是,這套聯盟合作創新制度的設立,意味著產業系統化創新的制度化。
在組織管理中,系統化創新一直是企業創新的顯學,不是透過少數人,一次性的創新計畫,而是建立一套制度和做法,讓企業內的眾人,不同部門,能夠持續不斷的創新。這向來也是許多積極擁抱科技創新的CIO們慣用的策略。
要在一家企業內推動系統化創新,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說,要讓不同企業,甚至是同產業中的競爭者,長期性的合作,更是難得。
過去,雖然也有一些大型金控,帶頭發起這樣的聯盟計畫,像是去年,由行政院等政府機關,和三十多家銀行聯合組成的「鷹眼識詐聯盟」,就是一例。
這個聯盟的產業主推手是富邦金控,他們分享了自建的防詐預測模型技術,讓多家銀行聯手來管控警示帳戶,阻止了數億元的詐騙金額,這是透過科技創新和跨企業合作才能實現的成果。
這樣的案例,可遇不可求,得有一個可以創造雙贏、多贏的課題,以及願意貢獻自家技術的領頭羊,金融科技創新上的跨企業聯手創新實例,並不多。
但是,越來越多新興的產業課題或科技挑戰,大家都想用或者都有類似需求,但是,很難只靠自己一家企業達成,例如資安聯防、金融防詐等,都是越多企業聯手,才越有效果的共同課題。生成式AI的挑戰也是這類,大家都想有一套金融LLM,但是自己跳下來做,又不見得負擔得起算力和訓練資料量的成本。
金管會推動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制度,讓企業聯盟,變成了一種可以長期發展的系統化作法。召集人兩年一任,讓有興趣的金融業者志願輪流擔任。聯盟更有一套彼此合作、付費運作的工作圈制度,來發展特定金融科技創新主題的計畫。其他金融業者,甚至未來可以是其他產業的企業,也有一套機制,可以加入特定主題的工作圈。
工作圈的創新成果,未來甚至可以商品化,變成正式對外收費的服務後,再將服務收益,以回饋金的形式,來支援原本工作圈的長期運作,形成一套可以永續的運作模式。金管會則提供法規調適上的支援,也與各個工作圈有一套定期溝通的制度。
這種工作圈形式,不同於原本產業工會原本就有的工作小組,例如銀行公會旗下有多個任務小組,也包括金融科技議題的小組。產業工會工作小組主要以制度、法規、自律公約的討論為主,但工作圈則偏重於執行,甚至就是要發展出一套平臺,一套實務上可用的模式和系統。
從目前四大工作圈的重點專案來看,中信金控帶頭的金融科技應用研發工作圈先聚焦科技防詐,玉山金控負責的數位金融實務規範建議工作圈則先從金融無塵室著手,凱基金控的金融科技投資交流工作圈則要設立一個投資本土金融科技創新為主的母基金。
最後一個國泰金控召集的異業生態共創工作圈,則提出三個創新提案,涉及聯合學習技術、醫療FHIR互通標準和區塊鏈數位金融護照等。
金融業是臺灣科技創新的火車頭產業,像是率先發布了金融業運用AI指引,或像金融上雲也加速了後來醫療上雲的發展,這次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的出現,不只是他們的成果,對各產業未來的連帶影響,都相當值得期待。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2-17
2025-02-17
2025-02-17
2025-02-18
2025-02-14
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