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租屋處面臨都市更新需要進行搬遷與清理,這一個月來,我的下班時間都在處理相關事宜,由於房東允許用押金讓我能繼續住到下個月底,而且,新覓得的住處也相隔一個區塊,於是決定用每天晚上都搬一些東西的方式,進行遷移,現在這個階段最頭痛的事情是清理既有環境。
丟棄與回收後續用不到的各種物品,感覺很複雜。一方面懊悔這麼多年下來,許多東西放到自己渾然不知,早該丟棄的卻一直擱置,現在處理之後,發覺並沒有那麼困難,其實,都有方法與管道分散這些負擔;一方面也重新找到一些滿有用的東西,剛好現在能派上用場,呼應最近接觸的各種議題。
例如,我找到一本2003年出版的《編輯台上》,作者是在新聞領域任職長達22年的薛心鎔,他曾在青島民言報、台北大華晚報、中央日報擔任總編輯,裡面提到他從抗戰到民國76年退休的工作經歷,讀到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的部分,再對照當前國內政壇關注議題,我更明白何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冒出「疑美論」,這確實是當時衝擊全國民眾的一段傷痛記憶。
而關於兩岸過去長期對峙,薛心鎔也談到當時中央日報的新聞處理方式,以及他後來擔任副社長兼任國外版主任,曾與人民日報海外版交手的狀況。
戒嚴時期的媒體自由受到極大限縮,書中提到四十年代任職於大華晚報,曾因記者報導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訪臺行李被竊,而被拘留在保安司令部、甚至送入軍法局看守所關押十天,以及因刊載讀者投書,受到治安機關多次約談,以及不同單位的查問。作者認同政府當時有必要採取嚴峻手段,但也不滿執行這些程序的問題,認為若能多加檢點,應可避免許多冤屈。
時至今日,雖然言論自由已獲得認可與保障,然而,政治施壓的狀況仍存在,不只是有權柄之人可能濫用,有些民眾也會利用檢舉非法行為的方式,透過公務機關對與其政治立場不同的商家或個人進行檢查,這段期間全臺倡議大罷免,就有民眾面臨這類被大家稱之為「查水表」的狀況,不勝其擾、甚至心生畏懼而不敢提供連署場地。該如何因應這樣的壓迫或騷擾?除了強烈抗議不公,還能怎麼做?2025年臺北市公民自主的罷免團體,提出的解方是正視這樣的檢查、及早進行自我改善。他們號召專家合作推出健檢專案,幫忙這些業者預先了解本身營運的缺失,確保符合規範,避免遭受不當對待,讓支持者安心,也讓店家經營無憂。這讓我想到總統賴清德對於國人的勉勵:要把衝擊當作歷史的機遇。
面對各種衝突的發生,我們能做的選擇不多,該進?該退?還是要保持現況?每個決定都必須付出代價,也在在考驗著我們的處世智慧,從理性面而言,是如此考量,但在感性面,又該如何說服自己心平氣和地迎接外在接踵而來的挑戰?
3月初發生雲云科技董事長殺害技術長,震驚全國,也觸動所有工作者反思如何面對職場人際溝通爭議,大家試圖透過各種已公開的資訊,了解這場劇烈衝突何以發生,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解讀,但都對被害者與加害者感到深深的惋惜,確實如有些評論者所言,不僅有兩個家庭破碎、兩人長期攜手合作的公司商譽蒙上陰影,整個社會也面臨重大的損失,因為驟然失去兩個培養多年的寶貴人才。
為了不讓同樣的悲劇再度上演,或許過一段時間,我們能找出避免衝突發生的方法,試著想像與體會兩位當事人面臨的困境之餘,也必須思考問題究竟出在哪裡,該去除的是立場敵對者,還是各自面臨的危機與焦慮?我們能做的,或許是更體貼與理解彼此的狀態與立場,並且能夠接納與尊重雙方的認知差異,說祝福不容易,但可以盡量訓練與要求自己不要成為他人的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