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透過硬體擴充個人電腦與伺服器的性能,大家可能會先考慮的第一個方法是升級CPU,採用執行速度更快、核心數量更多的中央處理器,第二個目標可能會是針對記憶體配置下手,例如,安裝更多支記憶體模組,或改用單支容量更大的記憶體模組,甚至在升級新CPU的同時,連帶採用存取速度更快、存取頻寬更大的新世代記憶體。
回顧過去,x86架構個人電腦的世代交替,除了CPU製程持續改良,運作時脈、核心數量不斷攀升,並且陸續整合GPU、NPU之餘,系統記憶體的規格也經歷許多變化。
以記憶體容量而言,從32位元運算環境的640 KB、1024 KB(1 MB)、4 MB、8 MB、16 MB,一路拓展到上限4 GB,之後進入64位元運算環境。如今市面上已有不少配置32GB記憶體、甚至64 GB記憶體的個人電腦,都可以在大型線上購物網站買到這類規格的產品。
由於記憶體資源相當昂貴,因此,有些作業系統,如微軟Windows,後來也引進所謂的虛擬記憶體(Virtual Memory)技術,作為原有實體記憶體的輔助存取資源,能將部分硬碟空間當作記憶體使用,有些廠商也發展出專攻這類用途的軟體工具,像是RAM Doubler 、SoftRAM。
而在伺服器的產品與雲端運算服務當中,目前一臺系統最多可搭配32 TB記憶體,像是HPE Compute Scale-up Server 3200、聯想ThinkSystem SR950 V3、Google Cloud X4系列、AWS EC2 EC2 U7i系列。
以上述HPE與聯想這兩款硬體機型而言,基本上,都採用多個機箱,這也意味著,想在既有機架式伺服器架構當中,憑藉一臺機箱的內部空間,已經無法再設置更多記憶體模組的插槽,若要在單一系統擴充更多記憶體,勢必要尋求外接其他機箱的解決方案。
本期我們製作的封面故事《CXL時代到來》試圖回答這個問題!iThome近期之所以會接觸系統記憶體擴充容量的議題,與前幾年陸續製作的兩篇封面故事有關,一篇是2022年發表的《CXL崛起!帶動伺服器架構革命》,另一篇是2023年發表的《CXL記憶體邁向實用階段》,原本我們對於CXL的後市相當看好,豈料推動CXL發展與普及的主力大廠Intel,這段時間也面臨重大的公司經營挑戰,連帶也使得CXL的整體生態系統與市場進展受到影響,然而,到了2024年下半、2025年初的此刻,我們又開始接收到相關的產業最新動態,得知CXL產品與技術應用仍在繼續在市場推進,並未因此裹足不前。
例如,今年2月底,供應記憶體與固態儲存產品的SMART Modular Technologies(世邁科技)突然在臺舉行CXL技術研討會,介紹CXL最新發展趨勢,也找來7家廠商展示他們的CXL解決方案,當中包含長期推動CXL的伺服器運算平臺廠商Intel,伺服器廠商永擎電子(ASRock Rack)、技嘉科技、和碩聯合科技(Pegatron),發展可組合分解式基礎架構應用的智邦科技(Accton),以及供應獨立的外部記憶體共享裝置(記憶體池)的Liqid、創義達科技(H3 Platform)。
在這場活動中,我們實際接觸到更多CXL產品,然而,這還只是環繞世邁科技這家記憶體公司的廠商合作關係展現,三星(Samsung)、美光(Micron)、SK海力士(SK Hynix)、鎧俠(Kioxia)等記憶體廠商,旗下都有CXL解決方案,以及合作的周邊裝置廠商,接下來,在今年5月底舉行的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 8月初的未來記憶體儲存大會(FMS),10月中召開的2025 OCP全球高峰會,都應該會有更多相關產品亮相,也期盼屆時能有企業與組織用戶實際導入的案例經驗分享。
對於臺灣而言,作為全球伺服器平臺與各種硬體系統的設計與生產重鎮,CXL若要更快速普及、獲得更大規模的採用,以及市場的接納與肯定,在產品發展與技術應用推廣的層面上,自然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希望也能藉此展現臺灣資通訊產業長期累積的設計與製造實力,讓臺灣促成新一波的IT平臺革命,提供大家更有彈性、以及穩定可靠的記憶體與周邊裝置擴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