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漲跌起落會受到經濟、政治、社會、天災人禍、以及投資者心理與集體行為等諸多長短期因素的交互影響,因此行情多空的掌握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可以用國家圖書館的「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搜尋一下股市相關研究的論文,就會發現,一項小小的可能影響股市漲跌的變數,即使經過專家多年的往返辯駁,仍舊很難對特定因素的影響力有確切的定論。
但是有一種行業,其天職就是要每天對股市發表意見與評論,自然也就不可能研究個一年半載,再告訴我們一個不太怎麼確定的答案。所以所有電視上的「老師們」個個以講「技術分析」為主,其實是必然的結果:技術分析的數據才會天天有變化(最起碼有日線圖,週線、月線和年線也多少會有變化),企業或總體經濟的「基本面」則不可能每天有戲劇性的改變,老師們哪來那麼多題材好談的呢?
話雖如此,近來還是出現一種「貌似」基本面分析的方式,被「老師」和「分析師」們當成一種不證自明的「知識」或是「原理」來對待,不得不令人嘖嘖稱奇。
近兩三年,在石油價格的帶動之下,在台灣股市沈寂已久的資產股與原物料股又重新取得了市場活力。讓我覺得驚歎不已的地方是,這些老師們,只要石油漲價,就勸大家買塑膠股;銅價大漲,就說電線電纜股有機會;橡膠缺貨,眼光就對準輪胎股。換言之,老師們的邏輯是這樣的:原料漲價,下游受惠。
這種邏輯的貧弱程度,有做過大小生意的讀者應該都能輕易看穿。如果你開的是美而美早餐店,蛋價上漲會是妳的利多一件嗎?如果你辦的是雜誌社,印刷廠通知你紙價要上漲了,你會擊掌稱慶嗎?如果你經營的是個人電腦組裝廠,處理器漲價算是好事一件嗎?
答案其實再簡單不過了:除非成本的提高(原物料的採購價格變高了)能夠有效地反映在產品的售價上,而且不至於導致買氣的衰退,否則原物料的漲價就是利空而非利多。
上述狀況並非不存在,像鮮花的市場,每年在特定的節日(像是情人節、母親節)價格上漲,但是需求反而會增加,但這畢竟是特例。成本的提高要完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前提是你在產業中得有某種程度的壟斷位置,消費者找不到替代性供貨來源,只好乖乖接受廠商的定價,而電子業的經驗不也一再告訴我們,正常狀況之下,降價而非漲價才是刺激買氣的法寶。
但是,原物料上漲,有時也會連帶使下游廠商的股價上漲,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以鋼鐵市場為例,兩三年前,中國大陸對鋼鐵的需求暴增,是鋼鐵價漲量增最重要的因素。換句話說,需求的分析才是關鍵因素之所在,原物料的價格,反而是被決定的一項落後指標—近一兩年的鋼鐵市場,反而因為鋼價高漲而買氣衰頹。既是落後指標,又如何能作為投資的依據呢?
老師們口中的「知識」與我們生活中的「常識」如此背道而馳,股友們倒是習以為常,甚至還做為投資的依據,也算是台灣股市的奇蹟之一吧。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9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8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