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一個自由的社會,很少有人會懷疑這一點。

但是台灣是不是一個多元的社會,這就很難說了。我先說說我的幾個觀察。

首先我們先來個小小的測驗。如果有兩戶住家用的公寓讓你二選一要送給你,假設兩戶的基本規格—大小、方位、格局、裝潢與建材都一樣,但是一戶在仁愛路的大馬路邊,另外一戶也在仁愛路上,但是是在小巷弄的路底,你選哪一戶?我大膽猜測,選擇大馬路邊的會多一些。

我們多數人心路歷程是這樣的:雖然我知道巷弄底的住家比較安靜,空氣比較好,甚至也可能比較安全,就居住品質而言,一定是在大馬路邊的公寓之上。但是我也很清楚,路邊的房子比較「保值」,在兩相權衡之下,我還是選擇了大馬路邊的房子。我的臆測並非毫無根據,各位或許也可以比較一下你家所在的街廓,是大馬路邊還是巷子裡的房子單價比較高呢?市場機制就已經告訴了我們多數人的選擇。

長得帥又很有頭腦的影星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先前演的一部電影「諜對諜」(Syriana),讓克隆尼獲得了第78屆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我去租這部影片的DVD回家看的時候,和我相熟的出租店還要我跟他解釋一下這部片在演什麼,因為「看不懂」。

有意思的地方在這裡—誰花大錢請大明星演一部很多人看不懂、和美國主流意識型態不合(電影的主軸,講的是美國人政商合謀不擇手段要巧取豪奪中東的石油資源)的電影呢?

製作這部影片的Participant公司背後的大老闆是Jeff Skoll。這名字在媒體上消失很多年了,很多人或許不記得他了。Skoll是ebay的創辦人之一,他在2000年離開ebay,帶著50億美元的身價以35歲之齡退休。4年之後,Skoll搖身一變成為電影製片人,創辦了Participant。Skoll說他14歲開始就立志要「改變世界」,他也堅信說故事的力量,所以拍電影就成為他自我實踐最佳的選擇。

對歐美房地產市場略有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非商業用的房地產絕對沒有越靠近市中心、車水馬龍的地段越貴的道理,而是會考慮周遭的生活環境、人文與自然景觀、以及社區成員的素質等等影響生活品質的因素,在歐洲很多國家,甚至連有沒有「歷史感」都是影響房價的一個關鍵因素。

在我們臺灣的多數都會地區(特別是臺北),這事就單純許多了-房價幾乎是成同心圓狀往圓心遞增。億萬豪宅對面就是小吃攤林立的市場、左側就緊鄰交通樞紐的高架橋這些都不是問題,反正,保值嘛!

老外富豪運用他們財富的花樣還真不少。有人花數億元過過當太空人的癮,膽子沒那麼大的,像微軟創辦人之一保羅艾倫(Paul Allen)自己不敢上太空,乾脆就贊助對外太空發射電波看看有沒有外星人會回應(沒錯,就像電影「接觸未來」裡演的那樣);有些光是當球迷還不夠,直接買支球隊自己當老闆;漸漸轉型成慈善家的比爾蓋茲不光是捐款數字驚人,捐助的對象與項目也有一套他可以滔滔不絕的獨到見解。相對來說,臺灣的富豪們未必小氣,但是想像力實在貧乏得可憐。對自己好的,我們聽到的,多數仍是買豪宅、名車、遊艇、古堡這些傳統的奢華消費,想要對別人好,多數仍不脫捐款給慈善機構、蓋醫院或是建小學。

要買什麼樣的房子、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要怎麼樣運用財富,這些當然都在我們「自由」選擇的範圍之內,沒有對錯問題。但是我前面舉的例子似乎也說明了,我們的自由,是如何地受到經濟理性下的效率思維限縮,這樣地單向度、這樣地想像力窮困。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