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股市在今年展現了過去幾年來難得一見的熱度,連帶使得過去股市狂熱時才有的光怪陸離現象也開始重現江湖。這些現象當中最神奇的,是消息面的利多、中性或是利空訊息,在有意藉由訊息面影響股價的人眼中,竟然一概都成為利多訊息。

股市其實是一個相當有趣的領域,我們在學校學的經濟學、企業管理或是產業分析,可能都學得馬馬虎虎,在公司上班的話,最高就只做到負責日常營運的中階主管,但是為了要進行投資決策,我們卻得為上天下海的數十種產業進行產業分析,揣摩擬想企業老闆的策略布局與事業藍圖。

大概也正因如此,股市名嘴與投顧專家一些模擬兩可、可多可空的論述,似乎也就有了存活喘息的空間。我舉幾個例子:

一、原物料漲價:我在先前的專欄中就已經提過,原物料漲價或是跌價並不必然是利多或利空,要看你能否將成本轉嫁給下游而定。如果原料漲價兩成,而你可以藉機抬高產品售價三成,那麼原物料漲價的確是個利多;但如果原物料漲價,市場需求卻十分疲弱,你得自行吸收原料漲價成本的話,這根本就是營運的利空。最簡單的例子,不妨想想計程車司機是否會認為汽油漲價是營運的利多呢?

二、企業併購:通常被併購的公司如果是以溢價被併購,投資者存在套利的空間,那麼併購案的確可以算是利多。但是對出高價併購他人的企業而言,高價購買,表示你的投資成本還高於原公司的經營者,除非你的經營管理能力比原經營團隊高上許多,或是你將買來的公司拆解或重新組合以後,可以讓該公司市場價值大增,否則,依照經驗,併購一家企業的風險極高,上述的「除非」並不常見,購併又怎會是利多一樁?

三、知名大廠宣布進軍特定產業:現在鴻海如果宣布要進入特定產業,幾乎都會被投顧老師或分析師解讀為:「連鴻海都要進軍這個產業,表示這個產業的前景大好。」某一個產業的未來會不會大好,並不會因為鴻海的介入而有所改變,可以確定的是,這個產業的競爭必然加劇,對於該產業的既有業者來說,恐怕只有「挫」著等的份,又怎會是一項正面的訊息?

四、產品毛利下滑:面對股東針對產品毛利率下滑的質疑,有些公司經常給的答案是:「產品降價有助於產品市場占有率的提升,市場擴大對於廠商的獲利仍然是有利的。」這種說法有點似是而非──產品降價,如果你的成本能夠下降得更快,毛利率未必會降低,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毛利率下降只表示產業競爭劇烈或是產品創新能力不足);而市場擴大,也有可能是作得越多賠得越多,並不是獲利的保證。

不過,我得聲明,當下股市的假利多未必不會助漲股票。像鴻海日前宣布要投資LED產業的「先進開發光電」公司,但是部分媒體卻誤植為另一家上櫃公司「先進光電科技」,造成先進光電科技的股價在隔天跳空漲停。投資者如果對郭臺銘的眼光與經營能力有絕對的信心,而跟進買入股票倒也不是件新鮮事。此事不可思議之處在於,隔天媒體澄清此「先進光電科技」並非彼「先進開發光電」之後,隔日先進光電科技的股價卻仍持續以漲停作收。似乎已有很多的投資者其實已經不介意所謂的消息,是真消息還是假消息,只怕沒消息!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