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與河流密不可分。歷史上最古老的幾個文明,幾乎都發跡在大河流域上,像是黃河之於中華文化、尼羅河之於埃及文明、恆河之於印度文明、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於中東文明。這箇中原因倒也不難理解,河流既是最重要的飲用水來源、便捷的交通管道,同時也是定居式農業灌溉的必要條件。
當代的城市文明同樣與河流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全球最大、最有特色的幾個城市幾乎也都是依河而建,像是倫敦有泰晤士河、巴黎有塞納河、維也納有多瑙河、紐約有哈德遜河等。河岸景觀不但是這些城市吸引觀光客的重要資產,河岸的住家、餐廳、公園、步道、美術館往往也是一個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休閒、娛樂重心之所在。
臺北也有河,而且還不只一條,整個大臺北地區至少就有新店溪、淡水河以及基隆河流經其間。
但是,過去河流在許多臺北人的心目中非但不是資產,反而是包袱、甚至是惡夢。
臺北地區幾次因為颱風豪雨的肆虐而氾洪,讓有淹水疑慮的地區房價長期積弱不振;水要清,親水才有價值,但是臺灣過去因為過度工業化所導致的河川污染,讓沿河而居成為一種折磨而不是享受。
另一方面,河岸資源也不受臺北人的重視,臺北的河岸最常見的景觀是仟陌縱橫的高架快速道路。
高架快速道路沿河而建,因為河岸土地可能是都會空間高度擠壓運用下,碩果僅存的低價公有空間,同時也是少數高度夠高、河堤又不慮水患的公共建築。但是,這樣的都市空間規畫,卻讓我們從河上所見的臺北市宛如圍城,從高架橋所見的河景總是匆匆一瞥。
最近幾年,臺北的河岸悄悄在改變。河流氾濫的機會少了,人們對於河流的恐怖意象漸漸淡了,親水水岸的願望也就越來越高了。
河川的水清了些,倒不是政府的河川整治計畫有多成功,而是臺灣的產業外移太嚴重,工廠消失,河川所要承載的污染源也就少了許多。更重要的是,臺北人對於好生活的想法開始改變。我們對於好住家、好辦公空間的定義,不再是純白大理石、防彈大門鋼板、設計師座椅或是百萬進口廚具,我們開始體認到,好的居住與工作空間不能自外於自然環境,而河流,是都會叢林中視野最開闊的景象,悠悠緩緩的河水是天天橫衝直撞的都會人最好的撫慰劑。
河岸景觀現在已成為豪宅最重要的賣點之一,久違的水上休閒與觀光活動也開始在淡水河上出現,淡水的漁人碼頭雖然地處偏遠,在這兩年卻也開始成為舉辦演唱會的熱門地點,各式各樣的餐廳、書店、辦公空間、遊樂設施也都開始思考他們與河流間的可能關係。
然而,我們要成為一個河岸城市,仍有相當多的努力要做。河岸意象還無法像誠品和101一般成為臺北人共同記憶的一部分,我們的河水與河岸多半也還停留在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階段,我們的河岸空間除了豪宅與高架快速道路以外,公共空間與公共建築仍是高度不足的。
河岸有商機,就看我們的眼光能否像河水一樣延綿長遠。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