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分享了他的管理失敗經驗,與其說是分享,其實是訴苦,他說他把手底下的草莓族惹毛了,結果草莓族發飆變成榴槤。這件事情一點都不好笑,主管與部屬之間發生溝通問題導致對立,一向是職場常見的現象,由於我只是個願意傾聽朋友抱怨的情緒垃圾筒,說實在的幫不上什麼忙。這件事情我也一直記在心裡,碰巧遇到了前主管,他笑著跟我說:你想想過去我都怎樣處理這些問題呢?
我實在沒有印象,原因是衝突不常發生,仔細去想,並非衝突不常發生,而是老主管有技巧地將大家的情緒導引開來,透過說故事的方式,以第三者或者成功人士的案例說服同仁。當部屬有情緒化傾向的時候,如果我們仍然強硬以對或者不聞不問,對當事人都會造成更強烈的反感。因此一開始的傾聽與認同感是必須要有的,第一件事情是緩和雙方的情緒,才有辦法繼續談。接下來,講一段故事,以客觀的立場讓同仁聽進去。例如成本的觀念可以講講鴻海的故事,透過這樣的方式緩和,加上這個故事又是事實,同仁就比較能接受其中的觀念了。
訓話是最沒有效果的溝通方式,每次月會董事長在上面訓話,底下的人睡的睡,聊天的聊天,因為大家已經習慣把「訓話」跟「形式」這兩件事情畫上等號了。所以當我們洋洋得意地口沫橫飛時,可能只是白費唇舌而已。說服方式要高明,就應該考慮到對方的立場,適當地將我們想要傳達的觀念與方法置入到故事裡面,在對方認同與相信的同時,這樣的觀念也被接受了。
「我哪來那麼多故事啊?臨時編也編不出來!」當我試著將這個方法推廣給我的朋友時,馬上就遭到強烈的抗議,畢竟工程師的口才本來就不好,還要給屬下講故事?更何況故事講的好也就罷了,萬一講不好,本來只有一點點不滿,演變成很大的不滿該怎麼辦?確實我們都不是即席演講的高手,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曉以大義,也就是不直接回應問題該怎樣解決,而是請大家先看在公司整體的份上,看在公司需要賺錢的份上,冷靜下來,再來集思廣益。有了這樣的緩兵之計,搶到了時間之後,趕快去找案例來研究,或者安排時間與同仁持續溝通討論,看看大家有什麼樣的建議與解決方案。
不過我們也常常會遇到同仁得寸進尺的現象,當我們開誠布公與同仁談的時候,有些時候造成大家錯誤的預期,以為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攤開來談,甚至連薪資、紅利、升遷……到後來演變成工會與資方談判的局面。這樣的狀況,往往都是主管自己太過有擔當,讓同仁以為我們什麼事情都會幫忙爭取,到後來卻陷入押上個人職場生涯的掙扎。
當我們想跟同仁說故事的時候,需要用第三者的語氣與角度,請同仁想想看,認真幫他們分析利害得失,除了站在他們的立場剖析之外,也請他們站在主管的立場思考,這樣交叉說明之後,同仁其實情緒上會比較穩定一些。因為很多的情緒來自於不了解全盤資訊,以及不了解彼此立場上的苦衷,總是想說:「我想要,為什麼不給我?」卻沒有思考:「我該怎樣做,才能拿得到?」
多背幾句成功人士的話也是很有用的,另外一個長輩告訴我,他在自己的位置上放了幾個牌子,寫上他蒐集來的座右銘,當遇到部屬或主管之間有摩擦或誤解時,先看看桌子上掛著的那些牌子有沒有合適的,然後跟對方分享,除了可以轉移氣氛之外,也可以收到不錯的回應,當然也得在氣氛緩和之後回歸正題,否則被認定是太極拳高手之後,就沒辦法翻身了。
「要緊的是衝突的當時與事後的修補!」有一位專業的顧問建議,事情發生的當下,要把這個事件當成一場談判,步步為營,能讓與不能讓之間的界線要清楚。說故事的模式雖然比較緩和,但是要講原則問題時,也要跟同仁說清楚,可以用「你也試著站在我的立場想想看」或者「我想有一天你擔任主管時,也會面對這樣的問題」這種設身處地的思考模式,然後把原則性問題與界線帶進來。
《孫子兵法》說:「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這就是事後的修補工作如果沒做好,就倒楣了的意思。不管說什麼樣的故事,用什麼樣的立場,同仁或主管可能只是暫時被說服,或者暫時相信與認同,可是接下來如果我們沒有持續性的行動來證明我們的誠意,結果不只是前功盡棄,可能連帶影響同仁對我們的信任。
管理與領導,都內含教育訓練的成分,除了專業技術訓練之外,要真正能幫企業培養出未來的幹部人才,就需要進行情緒管理的教育訓練。透過說故事、分享座右銘的方式,比起說教與訓話來的有效,因為同仁聽進去了,他們也會將這個故事流傳下去,效果加倍。可能我們會覺得很麻煩,但是既然能在一起工作就是一種緣分,要讓公司賺錢,團隊向上提升,我們就得善用技巧與方法來解決問題。更何況故事講多了也可以訓練口才,何樂不為呢?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2-02
2024-11-29
2024-12-02
2024-12-03
2024-11-30
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