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要有方向。說得更透徹一點,創新需要朝明確的目標前進。

創新過程中採取的每個手段,都該為了讓自己更接近目標。正如以色列物理學家高德拉特(Eliyahu M. Goldratt)在暢銷全球的企管小說《目標》(The Goal)中所說:「每個能讓公司更接近目標的行動都是有生產力的行動,每個不能讓公司更接近目標的行動都沒有生產力。」

有了明確的目標,才有清楚的方向,跨出去的每一步也才具有意義。

中國最大的網路公司阿里巴巴,可謂目標明確的創新成功案例,被譽為「中國式創新」的典範。素以生產「山寨版」聞名的中國,跟「創新」兩字連在一起,乍看之下有點滑稽,阿里巴巴卻憑藉難以模仿的商業模式,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關鍵即在於:阿里巴巴的目標十分清晰──為中國的中小企業建構一個全球最大、最活躍的網路交易平臺。以達到此目標為前提,阿里巴巴靈活運用手邊資源,做自己做得到的事,一點一滴、循序漸進累積出今天的成就。

企業表達出創新意願時,參與者多不乏天馬行空、活蹦亂跳的點子。人人磨刀霍霍,準備大幹一場,期望替公司開拓新局、在紅海市場中出奇制勝。於是乎人力動員了、資料蒐集了、一場接一場的會也開了,甚至投入了可觀的資源,大夥兒忙得暈頭轉向,忙到忽略了最根本的問題:這場勞師動眾的創新大戰,究竟想攻下哪一座城?倘若連目標都說不清楚,即使付出了再多也不具生產力。

以美國的機器人產業為例。從「機器人之父」Issac Asimov半世紀前的科幻鉅作「全民公敵」(iRobot)到今天聲光奪目的電影「變形金剛」(Transformer),美國靠著文學、電影成功建立了「擁有最先進機器人」的形象。事實上,機器人不是好萊塢的專利,真實世界中的美國,也有多不勝數的廠商醉心於機器人的研發,孕育出各色各樣的新機種。每年的機器人大展,便是他們一顯身手的時候。

然而多年下來,美國政府發覺廠商耗費大批人力、物力,製造一堆風馬牛不相及的機器人,滿足了科學家的研發慾望,卻無法對國家產生具體貢獻。因此軍方想了個主意,為來年的展覽頒布主題:來參展的機器人,必須「有效減少美軍作戰的死亡人數」。果然主題既現,目標即明,創新頓時有了確切的方向,從中衍生的作品,也替美國軍方帶來了實質效益。

創新不只要「目標明確」,還得要「方向正確」。如果把創新比喻成一場尋寶大作戰,參與者必須不斷自問:沿著當下的路線,是否真能殺死魔王、勇奪寶藏?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一旦選錯了路,伴隨而來的便是一連串環環相扣的錯誤戰略,即使有了目標,也很可能在攻抵目標之前,兵馬已被折損殆盡。

戰國初期,以魏國最為富強,歷代魏王執政的目標,便是稱霸中原、一統天下。到了魏惠王時期,大將龐涓認為西陲秦國不滅,將成一大威脅,主張西向伐秦,無奈惠王的弟弟和兒子目光如豆,迫使龐涓轉向攻韓。在龐涓指揮下,韓國被魏國打得七零八落,向齊國討救兵。齊國軍師孫臏與龐涓有宿仇,遂以救韓為名,發兵攻打防守空虛的魏國。龐涓回頭來救,不幸落入孫臏設下的陷阱,死於亂箭之中。魏惠王不聽龐涓之言,將資源投注在錯誤的方向,採取了錯誤的策略,不僅損兵折將,還放任秦國日益壯大,結果秦國在商鞅變法成功後,以五萬精兵殲滅魏國十四萬大軍,魏國被迫自安邑遷都大梁,國運從此一蹶不振。當年魏惠王若聽從龐涓的建議,改變出兵的方向,中國的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缺乏敏銳的方向感,很容易會迷失於茫茫的點子海中,錯失創新的契機。看似簡單的常識,卻是在繁忙的工作壓力下極易忽略的事實,值得創新管理者深思。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