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好友在評論潛能開發補習班要求小朋友「吞火」事件時提到:「我常常聽到家長和現場老師們的焦慮:為了幫助孩子『提早準備』上小學,所以我們要在幼稚園學注音符號、國字與英文,把國小學的提前教;為了讓孩子能『銜接國中』,我們要提前讓中高年級的國小學生多寫評量卷、增加考試,『提早做準備』;為了考好高中,所以從國一就開始趕課、國二把所有課程教完,國三一整年用來複習和考試,『提早準備』考高中……。」我很好奇,我們到底在為孩子「準備」什麼樣的人生?或許我們該想想,不斷「提早」的結果,能讓我們的孩子,「提早」幸福嗎?
我並不是教育專家,怎樣讓孩子可以幸福,我也沒有什麼妙方。我的好友的這一段話,倒是讓我想起十多年前,當我還在念大學的時候,我的老師為大學生不肯用功所留下的經典名言。他說,「臺灣的學生都沒有真正的童年,所以都到大學來過童年了。」十多年後,我自己當了大學老師,這段話似乎還是適用。參照我的好友的說法,可悲地,這段話搞不好十多年後還是適用。
在我們的家長自認在他們管轄範圍內的前高中階段,家長們需要不斷催促我們的孩子在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的每個階段,都必須要有超齡、超水準演出。導致孩子們在被認為應該有自由、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的大學階段,反而開始追尋他們失落的童年,追逐因追趕著他們並不那麼清楚有何意義的績效表現而錯過的生活樂趣。就連我們很多的國高中也都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孩子:「好好唸書,等你們上了大學,你們就自由了」。
現在最新的發展則是,很多學生發現大學裡的童年實在有趣,所以一直想方設法要來延長他們這遲來的童年的年限,要不大學多念個幾年,要不就選擇再考個研究所,即使媒體一再報導高學歷高失業的現象,也絲毫不能動搖他們繼續待在彼得潘樂園中的決心。
讓我們假設這樣一個選擇題好了:如果人生就是只有那麼幾年會好好唸書,那麼,這幾年的黃金學習時間,是出現在中小學階段好一些,還是發生在大學、研究所時期會比較好呢?
不管從那個角度來看,答案其實都是再明顯不過。如果你關心的是孩子未來的就業競爭力,哪一個階段學得的知識,是對就業競爭力比較有幫助的呢?如果你期待你的孩子有很高的創造力,那麼究竟是讓孩子小時候好好玩,有個快樂的童年經驗;還是,到了大學時期便夜夜打麻將、玩線上遊戲,對於想像力、創造力的開展比較有助益呢?
有人或許會說,小時候的成績表現和大學會不會認真唸書有某種程度的正相關,因此我的假設未必能夠成立。這或許是事實,但是我們光看那些中小學數學、科學教育屢屢在國際數理競賽中被我們打敗的先進國家,他們的總體科學、數學成就卻往往遠在我們之上,我們便可以說這樣的「正相關」其實是無關宏旨的。
有幾年好好唸書真的就夠了,只是要在對的那幾年。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2-17
2024-11-05
2025-02-17
2025-02-12
202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