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工作的單位裡,有一兩位非常熱心的同事,三不五時就要來跟我們這些還沒有購入iPhone的人,推銷這支手機的好、講述這支手機的妙。一段時間下來,我們這些還沒有挨轟而投降購買iPhone的人,竟然已成為少數。
蘋果迷主動促銷蘋果產品,古已有之,以前最有名的,像是德國的高中老師George Masters,花了幾個月時間,幫mini iPod製作了一支動畫廣告,在網路上就曾經頗為轟動。不過跟我的同事們天天不厭其煩地訴說、示範iPhone的好相比,Masters先生的表現實在相當含蓄。
現在蘋果電腦的行銷義工們比以前更熱情、更積極,除了源自對蘋果產品設計一以貫之的偏執以及熱愛之外,我覺得還有一些新的元素也在其間發揮了作用。
其一,iPhone App Store應用軟體的數量到今年十一月已突破10萬,App Store的總下載次數則超過20億次。
蘋果使用者之間光是「吃好道相報」,在App Store 瀏覽遊戲、商業、娛樂等等各種類型的應用程式,交流學習各種新應用,妳告訴我有什麼新軟體,我告訴你怎麼解決一個下載難題,就有源源不絕的新題材可以討論,而不像是過往蘋果的產品終究是比較偏向靜態的。在熱情驅動購買下的產品,使用者的熱度經常是來得快去得也快,不過蘋果軟硬體結合的模式,似乎讓這條熱情曲線下彎的速度慢了許多。
其二,熱情使用者殷勤的勸進,其實隱隱然也帶有「理性」的一面。
妳身邊的親朋好友越多人使用同一種系統,就越能使這個系統的效益發揮到最大,不管是資料共享或是訊息傳輸的可能性,都得以大大擴展,這也就是我們一般經濟學上所說的「網路外部性」效益。過去很多行動電話公司的行銷方案都是看中這一點,才會把廣告的重心放在「網內互打不用錢」這一類的策略上頭。
只不過這些行動電話業者都把行銷焦點放在費率的節省效益上,iPhone的義工們給我們的啟示是,成本效益以外的附加價值,非常有可能其實是消費者更在意的網路外部性效益,只是過去的電信業者,無人可以達到像蘋果電腦在使用者心目中的高度。
其三,手機的戰局,要比過去蘋果和PC之間的拉鋸,來得更加精彩有趣許多。
愛國派和走國際路線的,會比較HTC和iPhone;喜歡天天有軟體可以下載的,會評比Android平臺和蘋果商店的勢力消長;買東西就是要便宜又大碗的,會看同樣功能的LG價格是不是只有iPhone的一半,山寨愛豐機的價格則是只能有iPhone的五分之一。對於真正愛蘋果的人,蘋果能不能在這樣的戰局中勝出,當然是至關重大的一件事,蘋果迷又怎能不為這樣的戰局奮力搖旗吶喊呢?
蘋果電腦和Google這兩家公司有一點很像,就是很少花錢買廣告版面(至少在臺灣是如此),但是兩者同樣都能夠靠著使用者之間的口耳相傳,在消費者間便擁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還有絕佳的市場地位。
我的同事們的奮勇積極表現讓我認識到,對於科技產品來說,堅實的產品基礎加上緊緊抓住先期「意見領袖」的心,真的要比花大錢砸廣告要來得有效許多。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2
2024-11-22
2024-07-19
2024-07-22
2024-11-12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