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傳媒旗下的媒體,最近大篇幅地報導了某間大學的一位教授涉及性騷擾學生的事件。在這些報導中,刊登了事件當事人和他的兩位子女合照的照片。剛看到這新聞時,我便納悶,媒體從哪兒得到這照片的呢?在連上當事人任教的系所網站後我才發現,原來這是該位教授自己放在學校官方網站上的照片。

長期以來,我在很多單位的「官方」網站,都有發現類似的情況──在個人簡介的部分,放上全家出遊海邊、結婚十週年紀念或是一家人在沙發上打鬧得東倒西歪的生活照。

我很能夠體會這樣的一幅網站圖像是怎麼出現的──負責網站規畫與製作的人說:「我們要更新網站了,請交一張照片來吧」,於是乎,大家就應網站製作人所請,或是翻箱倒櫃、或是搜尋電腦,把自覺最得意、最有紀念價值的一張照片交了出來。

這樣一件大家覺得再平常不過的事,有什麼好值得大書特書的呢?但我看來,這正好反映了臺灣非常獨特的職場文化。有興趣的讀者往後不妨稍加注意,你如果逛歐美國家的公民營機構網站,很少會有人在自己工作的組織的官方網站放上「生活照」。稍微像樣一點的組織,你會發現他們的照片非但「正經八百」,而且燈光、色調、拍攝角度都有其一貫性,有很高的比例是專為架設這個網站而拍攝的。

西方人認為,工作是工作,居家休閒是居家休閒,在官方網站放上個人生活照,是一件怪異、甚至有礙專業形象的一件事。

多年前,我剛出社會不久,就曾經為我的一位長官的驚嚇而感到驚訝,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事,在歐美人的眼中並不那麼平常。

那一年,我服務的公司空降來了一位總經理。這位總經理雖然是臺灣人,但是在美國求學之後,就留在美國工作,前後長達20年的時間,來到我們鄉下這家小公司,是他在臺灣的第一份工作。有一次他很驚訝地告訴我,我們的同仁「公然」在上午十一點的時候,就開始揪團討論等一下要買什麼便當;「公然」用公司的電話,和小孩的幼稚園老師討論教育問題。他說美國人不是不會在辦公室幹這些事,但是美國人認為上班時間就是上班時間,要做這些事,至少也應該趁四下無人,低調隱誨一些,不像我們渾然不覺,視為理所當然。

我們的網站風格,大體上也就是我們這樣的風土民情的反映:公私領域不分,但是總帶有那麼一點大家庭和樂融融的溫馨色彩。

網站的設計風格與內容,經常是它所隸屬的組織的性格具體而微的寫照,只是網站設計者本身往往也未能察覺。

像臺灣的大專學校官方網站,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各系所各搞各的,就算設計得再美,我們的大學網站仍然像是件擁有多塊花色布料組成、補丁無數的百納衣,花花綠綠,每個系所各自爭奇鬥豔。為什麼我們在私人機構的網站就很少看到這種現象呢?因為大學網站的風格,就是反映了臺灣尊重大學各系所自治,但是卻又缺少有效統合機制的實況。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