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主管,最近告訴我一則故事。前幾天,她和她先生前往某家具店,打算買一組沙發。在家具店裡,她先生和家具店老闆激烈地討價還價,而我的主管則是在一旁忙著用iPhone聯絡工作上的事情。家具店老闆不堪顧客殺價氣勢洶洶,冷不防地來了一句:「我們這一整組,還不到你太太那一支iPhone的價格呢。」我主管的先生經商多年,可也不是省油的燈,馬上回了店老闆一句:「人家那可是生財工具」。

這樣一幅場景,在我看來,頗有消費文化在當代的「決定性的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的況味。

家具店老闆會作這樣的對比,顯然是認為一組沙發應該要比一支手機值錢才「符合常理」;而我的老闆的先生據理力爭的依據,則是「為生財工具多花點錢乃無可厚非之事」。究竟,這樣的高人高來高去,誰的道理比較站得住腳呢?

家具店老闆覺得自己有理,我們可以合理推斷,他是認為(或哀嘆)沙發體積這麼大,用了這麼多材料,價格不應該敵不過一隻小小的手機。當然,對當代「創新理論」略有概念的人都不難加以反駁──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物品的價格主要乃是取決於它的知識含量、它所創造的價值,而不是它所運用的原物料,人家iPhone是高科技產品,家具則屬於「傳統」產業。

但是這問題並沒有表面上看來這麼簡單。

在這個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要價百萬的昂貴頂級沙發一樣所在多有,像是德國Rolf Benz、英國Duresta、義大利Poltrona Frau等頂級品牌家具,而且製造技術跟手機相比一點也不高科技。相對地,要用三兩千元買到一支手機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這樣的手機可能是靠聯發科供應晶片的「公板」組裝而成,一點也不高附加價值。

換句話說,物品在我們心目中的相對價值──我們究竟是願意為了家具還是手機付出比較高的價格──和產品本身製造技術高科技與否沒有任何關係,甚至和產品本身創造了多少附加價值也沒有太大的關係。真正至關重大的,其實是這些商品在當代的「意義的延展力」之高低。

當一組沙發是「與法國路易十四坐的同一等級」、「巴洛克風格最經典的代表作」或是「郭台銘家裡也有一套」,那麼百萬價格,也不過只是符合這樣的意義演繹而已。iPhone手機可以賣到五倍乃至十倍於其他手機的價格,比一套坐起來舒適的沙發還值錢,也讓我的許多同事們,即使必須花費近一個月薪資購買也在所不惜的原因,也並不是在於iPhone具備了多少神奇功能,而是iPhone除了是時尚與科技感的象徵,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手機跨越了傳統「工作」與「休閒」的意義疆界。這樣的意義延展力是那樣的流離飄移,因而也就具備了無窮想像之可能,讓再怎麼老道的家具店老闆恐怕都很難加以反駁,畢竟,他賣的只是「家裡用的休閒設施」。至於這樣的意義想像能否落實,則已經是一件無關宏旨的事情了。

我在網路上的討論區看到有人為洗衣機打抱不平──同樣是靠馬達帶動,食物調理機可以要價三、五萬,洗衣機卻連賣兩萬都有人嫌貴,而洗衣機的體積可是調理機的數倍大,馬力甚至還更強!

這樣的問題已經不難回答了:調理機跟你的「健康養生」有關,而洗衣機,不過是把你的衣服清洗乾淨的工具罷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