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勤讀報章雜誌的財經新聞,是為了增加自己的財經知識,最好的狀況,當然是還可以作為投資與個人生涯選擇的依據。很不幸的是,我們有很多的報導內容,非但知識沒有,就連常識也無,看多了反而有害身心健康也說不定。
這類新聞其實不勝枚舉,說也說不完,但是過去一年裡,有一類新聞不斷重複出現,看得我不堪其擾,我就以其中一則新聞來說明一下。
《聯合晚報》在2009年12月17號有一篇報導是這樣寫的:「(中國)河南訪問團抵臺,預計對臺採購超過5億美元,累計今年以來來自中國四川、南京、廣西、江蘇等地的採購團,採購金額已飆破百億美元,採購項目則從電子產品至農產品、機械設備乃至藥品都在採購範圍中,凸顯兩岸經貿關係更為密切,也不難看出,對岸政府藉由不斷提升各省對臺擴大採購的數字和來訪層級,釋放兩岸和平發展訊息,也提升市場對臺股未來的想像空間,而在採購團的催化下,臺灣各產業也勢必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一波波中國採購團所帶來的商機不容忽視。」
是的,正因為過去一年中國的「採購團」一波接一波,我們也被迫重複看了這類新聞非常多次。我之所以全文直接引用,是不希望扭曲原作者的旨意,但是這篇報導倒也沒有那麼特別,每次中國採購團一到臺灣來,天文數字的採購金額、臺灣大老闆們熱情設宴款待的新聞,很少不是新聞媒體財經版面的頭條要聞。
我看這新聞,還真有時空錯置之感。我們不是天天都在喊,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網路與電子商務的時代嗎?曾幾何時,臺灣和大陸之間的國際貿易模式,竟然要倒退到靠「組團來臺」的方式才能完成了呢?就讓我們假設這些大陸貴客們喜歡「眼見為憑」,順便也可以參訪臺灣這美麗的寶島好了;然而,為期只有一周的行程,扣掉飽覽寶島風光所花的觀光時間,這些貴客們能花在他們要採購的商品的時間勢必相當有限,他們為所服務的企業所做的決策,恐怕不免又顯得太草率了點吧?更何況,不同產業、不同需求的業者竟然也能揪成一團,這即使在「前現代」的採購團,可也相當罕見阿。
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推論,以下兩種情況最有可能。
其一,是這些採購團的成員,原本就有對臺採購的計畫與需求,或者根本是他們每年例行性採購的一部分,只是配合「政治性」宣傳的需要,順便到臺灣一遊罷了。
其二,則是這些採購團根本只是裝模作樣,並未有真正的採購行動。先前雲林縣毛巾產業科技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周清源不就曾經踢爆,2009年11月初,中國四川採購團向臺中的毛巾業者下了七百萬美元的訂單,完全是作假的。既誇張又諷刺的是,這家公司竟然還是一家專門進口中國毛巾的公司!
不管是上述第一種或是第二種狀況,實在都與「……提升市場對臺股未來的想像空間,而在採購團的催化下,臺灣各產業也勢必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一波波中國採購團所帶來的商機不容忽視。」扯不上一點關係。企業的大老闆們希望與中國的官方及業者打好關係,不想戳破這「採購團」的表演成分,這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媒體把這當成「財經知識」來賣,把它作為「投資指引」來包裝,實在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
我衷心的企盼,在2010年,這樣的新聞不要再上演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