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iPad的問世,電子書的議題又被熱熱鬧鬧地討論起來。
這些討論當中,從出版社、經紀人、硬體製造商到電信公司所將扮演的角色都有人加以發揮,闡述其危機與轉機。可怪的是,書籍生產的最上游──作者,卻很少有人加以理會,好像這一場「變局」與作者們的關係不大,寫稿的照樣寫稿,畫圖的繼續畫圖。最多就是老話一句:電子書讓出版的門檻變低了,人人都可以當作家。
作者或是創作這件事,真的不受出版或是流通形式的影響嗎?我想當然是有的。報紙網路化,以及部落格廣為普及以後,學院裡都已經對應地出現了所謂的「網路新聞學」,這也就是說,大家相信網路媒體是需要一套不同的寫作與編輯策略的。如果我們相信電子的介面、閱讀習慣、使用情境等等因素,確實會需要我們調整訊息生產與設計的方式來加以配合,那麼電子書這種新的訊息呈現形式,又怎會是例外呢?
在我看來,書籍電子化的變化,將會比新聞網路化還要來得劇烈許多。新聞,原本就是篇幅較短,機動性較高,而且排列組合區塊化的訊息呈現方式,和網路的特性雖然仍有距離,但是還談不上是南轅北轍般的差異。書就不同了,篇幅動輒上百頁,結構相對嚴謹,而且服膺的是最傳統、最古老的線性邏輯,這些都和電子媒介的功能、特性、使用情境以及消費者習性有很大的不同。
我無能為力去預測未來的電子書會長什麼樣子,只能夠丟出一些可能的方向與疑問,讓大家共同來思考。
一、以前一本書最起碼5萬字起跳,長達數十萬的也不在少數,以後會不會出現只有幾千個字的書?甚至這樣的書將成為電子書市的主流呢?
二、以前的書,寫好了再出版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以後的電子書,會不會為了搶市,變成以連載的形式出現居多呢?甚至,市場反應欠佳的書,就像收視率偏低的連續劇一樣,被從中腰斬了?
三、以前的書沒有廣告,電子書可不可以放廣告?放廣告的電子書需要得到作者同意嗎?作者可以廣告分紅嗎?
四、如果音樂數位化以後,歌曲是可以一首一首賣的,那書可不可以以章節為單位來銷售呢?
我上面說的這些可能,都還沒有發生,都不是因為技術問題,這些相關的技術都已經很成熟了。真正的關鍵在於,電子書仍然只占整個書市很低的比例,出版商(特別是大型出版商)沒有太大的誘因來改變他們既有的營運模式,而是將現有的作書方式延伸到電子書的領域。
但是我相信這樣的局勢很快就會改觀。一來,電子書很快會達到書商不可忽視的經濟規模,這又將吸引原本並非出版業的人來投入這個市場,這些人沒有既有的包袱,全新的營運模式正是他們打破產業的進入障礙的最佳方式。出版業的革命,很快就會來臨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2-17
2024-11-05
2025-02-17
2025-02-12
202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