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經濟部工業局花了數百萬元,連兩天在臺灣的四大報登了半版廣告,內容主要是宣傳「石化業的重要性」。

經濟部此舉,引來了各方的批評,包括恐嚇民眾、為特定產業護航、浪費納稅人的錢等等。這些的確都是政府刊登廣告促銷特定產業所面臨的問題。我在這裡想談的則是,就算我們同意廣告的內容所說的陳述好了:石化業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深遠,雨傘、輪胎、塑膠袋這些東西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沒有了石化業我們的生活將會大為不同。經濟部未曾告訴我們的是,我們需要的東西,為何我們一定自己生產?

很多人也覺得電腦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但是電腦的CPU,九成以上不是臺灣生產的;對於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來說,立普妥(Lipitor)搞不好是唯一有效的藥,但這可是美國輝瑞藥廠的專利藥品,只有美國人才能生產;對我來說,飯後吃一顆松露巧克力,無疑是至高無上的一種享受,但這也不表示我希望臺灣也能種出松露來。

自己要用的東西不一定要自己生產,這幾乎是當代經濟體系運作最基本的原理,難道作為臺灣經濟最高主管的經濟部會不明白這個道理?更何況,我們別忘了,臺灣石化產業的產能早就遠超出臺灣內需市場所需,現在要進一步擴充產能,又與臺灣民眾的「生活所需」有何相干呢?

此外,臺灣是一個沒有石油生產的國家,原油幾乎全部仰賴進口,我們的石化業基本的運作模式就是把原油運回臺灣,加工一番以後再轉售其他國家,這樣的石化業運作模式,又怎會與我們的生活所需有任何關係?

未能掌握原油來源的石化業,也談不上是什麼戰略性產業或是關鍵性產業,一旦石油供給短缺,這個行業馬上面臨無以為繼的危機,而且反而和國內的石油消費性需求有競爭關係。將產業與消費都壓注在石油上,對於非產油國其實是高度不確定的巨大風險。

我們要用石化產品,卻又不要石化產業,聽起來相當矛盾,其實一點也不。我們不要蓋「新的」石化廠,並不表示臺灣沒有「原來的」石化廠,或是我們要現有的石化廠馬上關門。經濟部的宣傳策略經常是刻意忽略了這兩者之間的差別,試圖要造成民眾的恐慌心理,實在是相當不可取的政府作為。

我們不要忘記,光是台塑集團每年的獲利就是以千億元計,在可預見的,臺灣的石化業仍然會是很賺錢的行業。臺灣的石化產業應該要思考的,是怎麼樣在現有的基礎之上,以他們豐厚的資源,找到對臺灣這塊土地與自己的企業都是最好的新方向,而不是只想著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更何況,那樣的經驗在未來的社會環境之下,也未必是真的可以複製的。

臺灣有沒有石化業,這跟大家有沒有傘可以撐,車子有沒有輪胎可以跑,沒有半點關係,當然也就跟需不需要蓋新的石化廠沒有任何關係,我們的政府請不要再花錢誤導大家了。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