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並不很久以前,當時氣勢正旺的宏碁,企業最主要的目標,是要取代惠普,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品牌。

去年底開始,宏碁的成長面臨瓶頸,攻頂與否也成了內部爭議的焦點。前幾天,目前仍穩居個人電腦龍頭寶座的惠普,宣布考慮退出個人電腦市場,震撼了全世界。

此事和幾年前IBM退出個人電腦市場大不相同。IBM雖也曾執個人電腦市場牛耳,但是IBM的個人電腦事業在出售之際,畢竟已是節節敗退、勢不可為,選擇退出,多少有點不得不然的味道。但是現在的惠普,卻是在仍居領導地位之時,就打算鳴金收兵,放棄個人電腦產業這塊陣地。

惠普為何放棄個人電腦這個市場?有許多評論者認為,這是因為雲端運算崛起,終端產品的重要性被邊緣化,惠普要另闢新戰場所致。此說不是全無道理,但是這樣的說法忽略了,即使要進軍雲端運算領域,掌握終端產品的需求,仍然是加分而非減分項目。包括產品相容性、產業標準與規格的制訂、以及掌握消費者需求等面向,雲端加終端都可以產生加乘效果的綜效,沒有道理先退出個人電腦市場,再從頭來過進軍雲端產業。最典型的例子是,如果蘋果可以挾其在終端硬體產品的優勢,進一步推出iCloud雲端服務,為何惠普不能如法炮製?

在我看來,惠普的作法與策略,在可見的未來,將不會是特例,因為此一事件所反映的,是傳統科技先進國在新的全球化價值鍊中的位置,有了根本性的變化。社會學家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名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理論,將世界上的國家分為核心、半邊陲與邊陲三類。用資訊產業的世界地圖來看,在過去二三十年間,掌握核心技術(CPU、作業系統軟體、硬碟製造、品牌行銷等)的美日等國無疑是核心國家;仰望這些國家鼻息、期待宗主企業(像是現在的蘋果)得道,以便也能雞犬升天的是半邊陲國家(臺、韓與中國):和這一切都沾不上邊、也得不到好處的(北韓是最典型的代表),自然是邊陲國家。

作為一位左翼理論家,華勒斯坦這套理論原本是要解釋先進國對於後進國的剝削與宰制,而證諸過去數十年間產業全球化的發展,它也的確有相當高的詮釋力。時至今日,即便不是左翼份子,這樣的一幅世界圖像,已或多或少烙印在每一個對世界局勢稍有認識的人心目中。

這一波歐債、美債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透露了一個訊息:歐美國家的科技力與生產力,已不足以支撐在全球化的競爭下,他們高於開發中國家數倍的國民所得與社會福利系統。過去我們很容易自然而然地假設,「全球化」的受害者是那些弱勢者、無力參與全球化競爭的邊陲國家或個人。但是現在我們卻看到了,當先進國無力再開拓新局,而後進國又奮力趕上來,一種新興的全球化「受害者」宣告出現了:舊有世界體系中的核心國家。

這當中的道理其實是不難明白的,當核心國家與半邊陲國家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有些微的差別,或是消費者根本無從體會其差別,全球化的力量會把半邊陲國家往上拉抬一點點,但是也會把核心國家往下拉低一些些,只是後面這股力量往往被忽略罷了。

惠普的危機在於,對消費者而言,惠普的個人電腦,並無顯著的差異化於宏碁、華碩或是聯想的產品,但是惠普卻是必須存活在「前」核心國家的脈絡下的一家企業,其營運成本、對獲利的期望值、乃至員工福利的支出,均遠高於後進國的企業。相同的全球化競爭,對於臺灣或是中國的企業而言,還有一點點向上提升的機會,對於惠普卻是往下沈淪的開始。

第一名為何被放棄了?因為美國的選手發現,他們是在搭頭等艙,去打一場冠軍獎金只有五千元的高爾夫球賽。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