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事情,有些需要直接溝通,有些則需要先測試一下風向球,這是成熟的專業經理人必須要了解的事情。當然我們可以用強勢領導來帶領團隊,大家照著做就好,可是這樣子真的不會有人的問題嗎?由於企業的管理越來越精簡,領導者在期望企業大幅成長的同時,也同樣預期執行力不會降低,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事必躬親,自己累一點,大事小事都管,只要在一個人的能力範圍之內,就沒有問題。這個觀念也是當年創立Wal-Mart的山姆 沃爾頓的想法,「一人之力所及之處,即為公司最大規模。」

不過一己之力是有限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很多專業人才的幫忙,而且很多的幫忙,都不見得是在企業內的,這也就是所謂的第三者專業。「顧問」擔任的就是這個工作,不過就像郭台銘講的,顧問就是要你拿出手錶來,然後他來告訴你幾點鐘,讓很多人產生「那麼簡單的道理我也會」的心態。我曾經遇過一個資深顧問,他告訴我,確實有很多時候是「幫當事人收驚」,也就是做一個「confirm」的動作。

這個動作重不重要?舉個例子,我們在電子商務網站刷信用卡買東西,確認訂單之後往往還會收到一通簡訊,告訴我們「確認購買」。這不是多此一舉嗎?我自己知道我買了耶!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服務,有這通簡訊與沒這通簡訊之間的差別就是「安心程度」,沒有confirm的事情就是梗在那邊,對於企業經營者而言,那就是隱藏的風險。找個專業的人來讓事情「確定」,增加一分的把握或減少一條決策樹的分支,都是一種價值,可幫助避免失敗的風險。

企業在運行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會產生隱含很多「理所當然」的習氣或文化,這些都是可能改善的盲點,所以儘管顧問只是指出問題之所在,解決方法可能還要找另外一個專業人士,但這樣就夠了。所以當我們在尋求第三者專業的時候,必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很多人找了專業的第三者來看,只是看,提出了很多建議,給員工評估之後說「這些我們都知道……」,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的專業第三者是要能解決問題的人,而能發現問題的第三者其實是公司的員工,但老闆還是需要一個人來confirm說「這些確實是問題」,才有可能願意動手整頓。這就好像是我們覺得自己不舒服,看醫生也希望能確定病因才來吃藥或動手術,「安心」這件事情對於任何人都很重要,事實上也就是專業的價值之所在。專業所提供的知識,所解決的問題,除了改善效率,根除病灶之外,我們都希望有個明確的截止點,有個有經驗的公正人說:「就是這樣了!」才能把所有心力放到基於這個基礎的後續發展上。

教育訓練是顧問最常做的事情,不過員工需要什麼訓練?員工常常不參加企業的教育訓練,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這樣就讓訓練的美意失去了。可是如果來上課的是專業的講師,課程可以讓同仁感到興趣,那麼結果會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員工認為自己有學到東西。企業認為付費有價值,在於專業的第三方拿得出讓客戶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可是有很多企業忽略了第三方因為只對於特定問題有專業,而誤以為第三方是萬能的,這就失去專業第三者存在的價值了。有很多老闆常常抱怨說,找大學教授來當顧問,只是供在那邊而已,沒辦法「跳下去解決」;事實上對於專業的第三者而言,只能就「理論」與「觀察」來提出建議,要能解決問題,仍然要「最靠近問題也能持續下去」的人才行。

人、談判甚至業務的問題,透過專業的第三者來幫忙處理,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外包也是一種利用第三者專業的方式,國外很多大型企業,還是透過中間商來採購,除了減少麻煩之外,也是利用中間商控制價格、資金運作甚至是地理與國籍的優勢,例如Wal-Mart與香港利豐集團之間的關係就是如此。有個長輩跟我說,公司負責刊物編輯的員工離職,讓他很困擾,後來乾脆整個包出去,產出的品質不但高,且成本比原來還要低。很多航空公司的機上刊物,也都是外包製作,很多人喜歡講:「喝牛奶幹嘛養一頭母牛?」撇開玩笑的成分不談,外包的介面比較能就事論事要求,而且外包商面對競爭,表現與成果也會比較好。

當我們自己在決策時,往往也希望能有專業的第三者來幫忙提供意見與資訊,或者提示可能的風險,藉以洗練我們的決策品質,甚至當作臨門一腳。運用第三者專業並不只是決策的洗鍊,有些公司的主管會透過專業的第三方來協助灌輸觀念,因為人是很容易相信專家而不一定會認同主管的,而且第三方來處理比較不會造成衝突。由於我們的時間與資源都有限,能將自己的力量用在最有優勢或者最大收益的地方,其餘的部分「拿別人的專長」就好,已經成為普遍的競爭策略。別擔心自己什麼都不行,只要能夠善加利用第三方的專業,彌補自己的短處,相信還是可以產生很強的競爭力的。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