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一詞正紅火,企業老闆們(IT產業尤甚)紛紛感受其魅力,儼然誰抓到雲端商機,就能平步青雲;飛不上雲端的,便要被時代淘汰。然而,研究了半天,人「雲」亦「雲」、不知所「雲」的企業,大有人在。似懂非懂的老闆們質詢CIO:「我們公司的雲端策略是什麼?」這一問,心理、生理都還沒準備就緒的CIO頓時方寸大亂,自個兒絞盡腦汁擬定雲端相關方案不說,還四處找幫手,IT廠商、學者、顧問都被請來,共商公司的騰雲大計。
時至今日,企業對雲端的認知雖較彼時略有進步,老闆的疑惑卻也邁入另一層次:公司該投資在怎樣的雲端技術上?投資報酬率(ROI)如何評估?CIO好不容易才說明了文字,老闆馬上緊追著要數字,難免又是一番兵荒馬亂。更慘的是:繼「雲端」之後,近來又冒出一枚新名詞「Big Data」,老闆們再度陷入怕落伍的恐慌,非要CIO和IT部門釐清那是啥玩意兒不可。如此周而復始,真叫老闆/CIO/CFO大呼吃不消,追究起來,自是怪罪到IT身上:「IT變來變去、動輒花費一大筆錢,當真值得嗎?」
企業每筆針對IT的投資,皆須對準企業的經營策略,這項基本認知,幾已淪為陳腔濫調。問題就在於:IT價值判斷不易,主事者很難將其有形/無形利益加以量化,其中牽涉的風險就更不用說,導致IT經理人或CIO被問及IT價值時,只能露出無可奈何的表情,答不上話的結果,註定被老闆叮得滿頭包。
探究IT價值之前,先來看一個例子。某人經營一間高級餐廳,旁人問:「你這筆生意,目標為何?」餐廳老闆回答:「還用說?無非是提供顧客滿意的服務,讓他們樂意付出更多錢來買我們的料理,而且下回肚子餓了還想再來。」
偏偏天不從人願,餐廳經營了大半年,門可羅雀。餐廳老闆懷疑主廚燒菜不夠美味,解僱了主廚,重金禮聘另一位大師來掌廚。怎知菜色改善,業績依舊沒成長。老闆深入觀察,發現服務生普遍態度不良,於是大刀闊斧撤換舊人,並對新人進行嚴格教育訓練。努力了一陣子,生意稍微好轉,卻仍不盡理想。老闆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某天聽見客人抱怨:「廁所這麼髒,廚房一定也很不衛生。下次還是別來了!」老闆才恍然大悟:原來要將餐廳推向「高級」境界,須關照的範圍這麼廣!
一間餐廳的成敗,店長、服務生、清潔人員都有責任,唯有做好每一個環節,顧客方能感受經營的誠意,進而心甘情願地買單。IT投資的成敗也是如此。廿一世紀的企業,投資IT在所難免,但不應要求或放任IT部門閉門造車,用艱澀的語言來宣稱IT之利。每引進一項新的IT應用,非IT部門定覺陌生。IT人須輔佐各部門了解該應用之內涵,並一同探究研擬該應用可如何裨益該部門之營運,如此一來,各部門便可衡量該筆投資的成本及利益。IT價值之計算,絕非IT部門、經理或CIO個人的事。IT經理人或CIO應將各部門IT成本及利益加總,得出一張IT投資總成本/利益清單。若各部門能以IT為橋樑、彼此通力合作,勢必能帶來相互加乘的效果。
換言之,IT投資的計算,可援引平衡計分卡的精神,以企業的願景、策略為核心,由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成長四大構面來定義績效指標,衡量IT投資如何幫助各部門達到預期的經營成效。算出IT帶來的利益幾何,不該是Mission Impossible。IT部門不能、也不可能獨行其事,更不需要逆來順受,而是與各部門同舟共濟、一起善用IT,共朝目標邁進。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