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日,臺灣人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特別深重,過去我們熟知、乃至習以為常的事務似乎都在崩壞裂解之中。

首先是經濟。臺灣必須以外銷出口為經濟的根基,對很多人來說,是無須加以論證的常識,而出口,則又是以資訊電子業為核心,在科學園區上班的,則通通稱之為科技新貴。壓寶單一產業習慣了,科技產業一旦競爭力下滑、出口衰退,就引來臺灣人莫名的恐慌。

其次是醫療。全民健保實施以後,醫師的平均收入大幅下滑,外加少子化衝擊、醫療糾紛頻傳等因素,讓某些科別鬧起了醫師荒,醫師出走高獲利的醫美領域、或是被中國高薪挖角的新聞也經常登上媒體版面。

還有保險與社會福利問題。歐債危機沸沸揚揚翻騰了兩年之後,臺灣人突然發現我們的國家財務狀況也不比歐洲國家好到哪裡去,開始到處追殺「日子過得太好的人」,首當其衝的,則是軍公教人員。

產業、醫療與國家財政的崩壞其實早就有跡可尋,只是大難不到臨頭,人類是不可能悔改的。產業轉型我們喊了那麼久,像是內需、文創產業等等,依舊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為什麼?原因當然不只一端,但是很關鍵卻甚少被提及的一項因素是,舊的領域日子過太好了,優秀、頂尖的人才不願意投身新創、高風險的領域。

對臺清交的畢業生來說,如果到台積電上班,每年都穩定的可以有兩三百萬以上的收入,他們有什麼動機要到名不見經傳、前途未卜,而且收入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司上班呢?

醫生和公務員的狀況也是類似的。數十年來,臺灣最會唸書的一群人都去讀了醫學院。醫學院畢業以後開診所,賺的錢要比你畢業以後去美國名校念博士、回國在醫學院當教授要多得多。但是開診所是什麼工作呢?我的一位醫生朋友形容得很貼切,他說開診所就跟開雜貨店差不多,一早還得自己拉鐵門,每天開的藥多數是ABC三種輪來輪去而已。或許是臺灣最聰明的一些頭腦,實則都在做機械重複的工作,不管是在工廠或是診間。現在和在大學裡教書的同行交換意見,大家共同感嘆都是,不分那個領域的系所,最認真唸書的學生有很高比例都以考上公務員為第一志願。

臺灣這些領域的崩壞,一段不算短時間的陣痛是不可免的,但是在這當中,有著正面積極的解放力量。對臺灣人來說,大破才有可能大立。科技新貴不真的貴了,醫生與其他行業的收入差距沒那麼大了,公務員與民間勞動者福利的鴻溝沒那麼深了,臺灣最優秀的人才才能真正釋放到各式各樣能開創臺灣未來的產業中去。

以醫學美容來說,我們當然有一些過猶不及需要矯正,沒有外科醫生可以開刀的確問題嚴重。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年紀稍長的人來說,恐怕也要試著接受,有些人真的認為美感比生死還重要,割雙眼皮需要的技術確乎要比開ABC三種藥來得高一些。讓台積電工程師去種米,我們也要有信心,如果他們能將研究精神帶進農業,假以時日他們一定會種出很厲害的米來的。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