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意氣用事只有一般人才會,歷史上的偉人也很情緒化的。司馬光與王安石對於宋朝變法的態度,很明顯就是意氣之爭。司馬光不管新法好壞,一律加以廢除,即使蘇東坡等人力勸留下有益的法案,可是司馬光仍然堅持己見。廢除沒多久,國家沒錢了,才又考慮恢復部分可以讓國家有財政收入的法案。所以辦公室的意氣之爭或者立場性的發言,其實是正常的。可是意氣與立場,偏偏又是整個組織、企業發展最大的敵人,因為一旦發生,好事都會被抹黑,團結的團隊也會分裂。

我們可能都認為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失敗,其實不然,1944年美國副總統華萊士造訪中國,他大大讚賞中國先進的農業政策改革家王安石,華萊士在1930年面對美國大蕭條時,時任農業部長的他,仿照了王安石的青苗法(應該是世界最早的農民貸款),改善了美國的農業。可惜的是,當年王安石的辦法雖好,執行者與方式卻不好,導致這種創新的法案被抹黑了快一千年。

意氣之爭也源自於立場,站在自己的立場想,別人的辦法難免都是錯的,都是有敵意、破綻百出的。因此,司馬光可以選擇反對或改善法令,如果為大局著想,應該選擇後者,但他卻執意徹底反對。同樣的,王安石也有錯,也是立場強硬、意氣用事,兩個人不但埋葬了日後被外國人稱讚的法案,也為宋朝滅亡埋下了種子。

從辦公室跨部門的爭執就可以明顯看到立場的影子,A部門說規矩就是這樣子,必須要遵守;B部門說我們是在為公司賺錢,幹嘛卡我們?諸如此類的情況很常見,這裡面沒有對錯,只有因為立場所造成的公司損失與大家情緒化的傷害。小王最近剛從經理晉升協理,他為了自己的部門跟別的部門鬧僵,弄得很不愉快。「公司有公司的制度,所有人都應該遵守制度,不然公司就亂了!」小王很生氣地抱怨。可是別的部門說:「拜託通融一下,這是緊急的危機處理,又不是故意找碴,搶時間解決問題要緊!」小王硬是不讓,最後事情鬧到了副總那邊,大家都被訓了一頓,最後還是讓緊急的事情用權變的方法處理掉了。副總私下找小王說:「你知道協理的『協』有協調協助的意思嗎?要能協調事情,首先就要放下意氣與立場,否則你並不適任!」

每個人都有情緒有自尊,這些都是意氣用事的來源。對公司而言,意氣之爭可說是浪費大家時間,平白delay進度,像小王那樣鬧到上面,還不是得解決?解決方法不就是有人要讓步?與其這樣不如早點把胸襟與格局放大,思考怎樣解決,而不是堅持立場。基於立場的發言,聽起來刺耳,基於立場的行動,看起來也充滿敵意。執行者的工作就是要讓任務順利進行,因此放下立場,或者站在雙方的立場思考,都是必須要有的經營管理素養。即使對方不肯讓,我們如果能了解對方的立場,相對也比較能講出具有說服力的話,不致於從立場的爭執演變為意氣用事,造成雙方、甚至團隊都沒好處。

小王說他就是嚥不下這口氣,他討厭「輸」的感覺。我想小王可能有點大頭症,因為他都在講「我」,而不是講「我們」或「團隊」,小王贏了,但團隊輸了,這不是很無聊嗎?小王如果能站在較高的位置,客觀分析思考,其他部門獲得了好處,小王也因此有分紅,雖然短時間內讓步挨罵,還是有賺到啊。因此放不下的原因往往是太重視小利而不是大利,看到的是短空而不是長多。只要有一方放不下,跨部門或者不同團隊之間就很容易起爭執,最後資源可能因而重複配置、進度延遲,甚至到後來內部空轉,引發人才流失。所以,遇到問題還是要以「解決」為主要思考方向,而不是以「立場」來批判。

二方的意氣之爭還有更糟的情況:彼此撕破臉互不往來。我們時間都不夠用了,忍一忍,事情過去就好,怎麼還有時間來浪費呢?就算對方不在乎他們的時間,可是我們也得在乎自己的時間利用與價值,所以,陷入意氣與立場的僵局都沒有意義,除非是故意造成僵局的商業談判技巧。停止製造問題,把立場放下,總是以大局為重,才會是最好的方式。可能我們會嘔氣說功勞可能會被別人拿走,但這可不見得,因為我們的績效是自己在經營的,不是別人可以搶走的。當然,如果某件事情是我們該堅持立場擋下來、否則後果嚴重的話,就該據理力爭,請大家再三思考,但整個過程還是要耐心說明,不能又抬出公司規定等祖宗家法讓大家反感。

想辦法幫忙團隊解決問題是必要的態度,維護紀律與制度也是該有的堅持,如何在這些限制條件之下讓事情順利進行,有些時候需要放下意氣與立場,有些時候則仍然得要求當事人按照規矩進行。當中該怎樣拿捏呢?可以試著與對方交換立場思考,比較短中長期的利益與副作用,心裡就會比較明白了。如果爭到後來兩造老死不相往來,損失的不只是組織的利益,自己也會失去重要夥伴與朋友。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