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老工廠走向創意產業的故事越來越多,堅持傳統的老一輩與學成歸國、叛逆創新的兒孫輩,彼此在接棒的衝突中,藉由磨合走出一片天空。這種衝突是非常激烈的,兒女跟父母吵架,火爆程度肯定超過公司裡面的任何爭執。可是,親屬關係不是說斷就能斷的,無法不高興就走人。從這些成功案例我們發現幾個特點:「緊密結合性與巨大的差異性」,而且,並不一定只有夫妻、家族才有這些特性,許多成功企業也存在著同樣特性:對於不同聲音,有多種溝通管道,所有人也都維持一個觀念:能吵不能分。

溝通代溝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形成的原因太多了:個性不合,年齡落差大,層級/職階不同,還有文化背景上的差異……等。可是現在幾乎所有的競爭都是要整合跨領域團隊來進行的,這該怎麼辦呢?從我們一開始看到的成功案例,團隊必須要有能緊密結合的原因與共識才行,能夠促成的方式很多,除了血緣關係之外,合約關係,別的地方找不到這個職缺了,想要保住工作……這些都算。不過現在的企業沒辦法讓大家有時間磨合,最好都是報到當天就投入團隊上到戰場,陣亡了就再換人,不適應不喜歡就自己走人。

擔任人力資源顧問的朋友,長期統計各年齡層的履歷表資料發現,居然有40%左右的年輕人,沒有一次工作可以待超過2年的。幫別人練兵不是一種好的現象,工作做沒多久就換來換去也可以說是浪費自己的時間,未來的社會需要的是專業的知識經濟工作者,所以如果我們不累積實力與經驗,企業沒有思考如何讓員工願意留下來為公司打拼,那麼「要如何避免被大環境改變所吞沒?」的這個問題幾乎很難解決。職場的兩方,有著明顯的代溝與立場,每個人都想把自己利益最大化,卻沒有注意到利益最大化並不是怎麼「分」,而應該是怎麼「合」,這中間關係到的不是質疑,而是欣賞。我們常常會對公司的政策給予負面的評論,質疑背後的動機不單純;相對地,公司也會希望多制定一些制度,來避免同仁偷懶,假公濟私,也就是防弊大過於興利。勞雇雙方互防的結果,一定是很糟糕的,可是很沒必要也很冤枉的是:「這中間只是隔了一層質疑的代溝」。

「我們沒有必要為特定員工來改變」,擔任人資長的朋友說:「這是很現實的事情,企業經營要看大多數人利益,而不是少數人的方便。」這個原則,也可以簡化成我們常見的「比例原則」,二者是同一個道理。可是這裡面有個差異,就是企業的策略所占的權重有多少?一開始我們討論到老工廠翻身大作戰裡面的父子檔,這個比例原則其實就不存在,因為策略目標大過於政策目標。開先例是不好,尤其是公平問題,我們常常希望「被開先例」的團隊能快速跑出績效,堵住大家的嘴,可是偏偏這不容易,因為策略與創新都需要時間還有空間,甚至持續吸取更大的資源。所以質疑會快速彌漫,溝通的代溝會因為懷疑而加深,最後老工廠翻身不成反而翻船。

學習欣賞別人的優點,這是我們需要推行的文化,而一個成功的企業,也必須能整合團隊的優點才能發揮競爭力。每個人都有優缺點,要互揭短處、彼此質疑,任誰都可以挑出對方許多毛病,這不可取也不長久。員工是否能不要那麼立場強硬?仔細思考我們已經有的福利,還有公司未來政策的發展?公司是否可以透過鼓勵與欣賞的方式,提高員工自動自發的能力與參與感?「合」才會有力量,要能合,一定得要「了解」缺點,「欣賞」優點,才能夠相處融洽。我們都知道,企業經營會計算營收與成本,而最好的企業能擴大營收並控制成本,如果我們沒有提高員工參與感與自動自發的精神,是很難擴大營收的。

企業想要確定員工是否在混?這是可以跟當事人講清楚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相信員工能發揮長處並且產生貢獻?有哪些事情可以讓員工發揮其能力與專長?什麼樣的方式能讓他們提升興趣與參與感?我們是否願意給予其責任並容忍努力後的失敗?

代溝是雙方必須要協力打破的,公司方也要考慮是否從「衙門」型態轉換為「服務平臺」。其實很多人才的離開,是受不了支援系統的公務員心態。思科曾經公布一項調查:「2007年,網絡設備製造企業思科系統公司(Cisco Systems Inc.)估計失禮行為每年在該公司造成的損失超過了83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063萬元),這個數字的計算包括了人員流動、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減弱,以及因為擔心未來的不良行為而損失的工作時間。」其實溝通代溝所造成的損失,絕對不會是員工的錢,損失最多的一定是公司。那麼,還有必要弄個內部官僚體系嗎?

紀律與制度都是必要的,但需要適度而非過量,企業不能用這兩個理由築起與員工之間的高牆,把壕溝挖得更深,所有事情都有優點與缺點,公司與員工彼此互相了解溝通,以「合」為目標來討論,對於團隊才會有幫助。

想掌握最新IT動態,歡迎按贊加入iThome粉絲團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