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網路笑話說,有一個商人,寫了一本書,希望總統簽名,於是他寄給總統,總統也很高興簽名了,於是他假借總統的名義,用「總統簽名推薦的書」來做促銷標語,這本書大賣,賺了不少錢。這件事情讓總統知道了,很不高興,剛好這個商人又送來了第二本書,總統決定不簽名,同時也回信告知對方自己不高興。商人馬上用「讓總統震怒的一本書」做為促銷標語,又賺了不少錢。這讓總統更不高興了,他看到商人送來的第三本書,為了不落入陷阱,他看也不看就退回了,也不寫回信了。結果商人很高興,改用「讓總統啞口無言的一本書」做標語,還是成為了暢銷書。

笑話裡面有個哲理,就是這個商人不屈不撓的精神,不管別人怎樣反應,他都想辦法轉換成為「對自己有利」的情況,總是向錢看齊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可是在職場上,我們也能有這麼強的EQ,對於所有的逆境與挫折都想進辦法扭轉為「對自己有利」的情況嗎?答案是否定的,根據心理學的測驗,70%的人在失敗3次之後就不會再嘗試了,只有1%不到的人願意想各種方式來嘗試到第10次。我們會說,堅持不一定是對的,但是如果我們確定方向是正確的,那麼堅持就是必須要的,只是要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並且有耐性地用時間解決問題,就能等到對自己有利的情況。

「解決問題的自信」是職場上非常需要的一種心理素質,這個自信不是自負與自傲,而是相信說,問題可以透過各種方法解決,不管是軟的,硬的,硬中帶軟的,軟中帶硬的,繞過去的或者是要跳脫傳統思考的,甚至是政治性的……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並不會去思考這些,總是想說採用「撞牆式」與「圍堵式」的,甚至是「告狀式」與「陷害式」,可是這些都是兩敗俱傷的做法,沒有思考說除了要解決問題之外,還要盡量讓公司、團隊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持續性的挫折考驗的除了是「能否想出解決辦法的自信」,而不是「對自己能力強弱的自信」,能力特別強的人總是會想用撞牆式的來正面突破,這不一定每次都是好的,因為團隊與跨部門的合作可能因此撕裂了。

嘗試著與自己對話,保持積極正面的態度,而且盡量不要跟「總是消極面對事情」的朋友談起這些挫折,那只會讓自己的情緒落入更大的不滿,把解決問題的思路變窄。有很多挫折其實並不是挫折,而是過程,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客戶抱怨,可能表示的並不是產品不好,可能是我們的業務成長很快;我們看到工程師的產出有品質上的瑕疵,應該要高興說這問題提早發現,還有解決的時間。怎樣讓事情變好?不見得都是我們要去執行甚麼才會變好,很多時候是自己的心理建設還有團隊的心理建設,目標設定所造成。甚至很多的阻力是因為我們「做了太多不該做的事情」,「說了太多不該說的話」,想想看減法原則,有沒有可能少做一些可以改善?少一點人加入是不是可以讓意見收斂?從某幾個人開始推廣,有成功經驗才來擴大,是不是好過想要一次決勝負?所以說執行的切入點,是否一開始就有想過「阻力有多大?」,我們的目標是把問題解決,任務達成,千萬不要甚麼事情都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慨,到後來沒做好,怪天怪地怪別人,卻沒有想過還是得怪自己。

大多數的阻力其實都只是一種信號,就像生病會發燒,提醒我們是否在方向上,還有投入的資源,使用的力氣是否正確的一種表徵,不管怎麼說,對於提升團隊與自我都是有正面幫助的。讓阻力消失,就好像吃退燒藥來退燒,倒不如真的找出病灶,做一次性的解決。很多研究指出,人體的「機能」與「自信」是有連結的,所以當我們常常有負面思考,或者遇到挫折覺得想不出辦法來了,其實都還是有最後一招,就是「多運動」。別以為運動浪費時間,資料顯示,持續保持體能良好的人,不管在EQ或者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都會比起長久不運動的人來得好很多。而且暫時從挫折中逃開,有些時候反而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看,而不會死鑽牛角尖呢!

要化解挫折並不一定都是要往前走,後退與轉彎都是選項。資訊不足,心急就開始做,缺乏權變以及對整個事情的通盤考量,這些都是很容易產生挫折與阻力的情況,當然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得做點甚麼事情來解除心中的焦慮,產生有進步的感覺,並且取得進一步決策用的資訊,但別忽略了,有些時候時間也是一個解決方式,尤其是人跟人之間的問題,因此我們除了得善用資訊,還得善用時間來幫忙。此外,我們也都知道要做事得先學會做人,平時的為人處世本身就是助力與阻力的來源。寫程式的IT工作者都知道,大部分的bug都是「自己寫出來的」,阻力與助力也都是如此,要解決bug必須要冷靜下來好好分析,把邏輯弄清楚才行;同樣的,要化解阻力成為助力,也是要好好整理思緒,釐清各角色的關係,判斷出利害因素,才知道從哪個點切入可以快速破解障礙。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