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客戶最近賠了一筆錢,原因在於被倒了貨款,更麻煩的是,這批貨按照公司的制度,本來是不能出去的,可是因為我的好朋友、也就是這家公司的高階主管小A他出面背書,所以才放行。小A辯解說對方跟他已經是20年的老朋友了,真的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可是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小A把「私人的信任」與「公司的利益」攪在一起了,沒有按照公司規定逐步驗證對方的誠信,反而一股腦兒地都說pass,只因為跟對方是「老朋友」了。我曾經遇過很多誠信不足的人,他們的理由都很冠冕堂皇:「不是我愛騙人,而是他們好騙,誰叫他們要相信?」而被騙的人,損失的不一定只是金錢,也有像小A這樣,事業也面臨嚴重打擊。
我曾經以為Top Sales就是那種口若懸河,可以講上幾個小時不停止的人,隨著在業界時間久了,我發現Top Sales反而是比較懂得「驗證」的人:驗證客戶的訂單、口袋深度、誠信,還有銷售狀況。俗話說:「動腦筋不用錢」,我們常說生意人腦筋動得快,這並不表示他們只有靈感多,因為單靠靈感可能只會賭對一兩次,如果不具備有驗證「靈感」含金量的能力,是不可能永遠都賭對的。而且我們每天都只有24小時,要如何確保我們投入的時間與精力是正確的呢?那就是要驗證清楚我們鎖定的對象是真金白銀才行。
技術也是如此,不管是新技術舊技術,只要是穩定的就是好技術。擔任資深IT主管的長輩,有一次採購一套系統,特別要求要特定某一個版本的軟體,我覺得很奇怪,因為我都是習慣使用最新版本的軟體。長輩告訴我,任何龐大的軟體都還是有bug,不是新版本不好,而是新版的bug會超出他能夠控制的範圍,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他選擇自己驗證過、最熟悉的版本。免費軟體往往也有stable版與最新版的不同,玩家可以選擇最新版,因為能承受的風險大,而企業用戶可能會選擇stable版,因為出問題的代價大。而stable與最新版的差距,就在於驗證的程度。
推薦是一種背書的方式,也是一種「驗證過」的概念。很多學校入學需要有推薦函,因為要驗證一個陌生人的代價太大,推薦函算是一種初級的認證。古時候要去見名人,也是需要有推薦函的,不然對方不會沒有理由就見我們。紐約大地產商川普,當年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年輕人創業,想要進行一個大規模的地產案,也是透過父親的一封推薦函,而得到知名律師的幫助,也才能連帶得到商業夥伴的信任。現在我們去辦一張信用卡或者房屋貸款,銀行也都需要確認我們的個人信用、收入以及房屋的價值。有一次我跟朋友在大賣場喝咖啡,經過停車場的時候,我感慨地說:「看,這城市的人真有錢,停車場裡面10臺車就有8臺是賓士。」朋友卻逆向思考地說,「那是你沒驗證過,從我的角度看起來,開賓士車去跟銀行借錢比較容易。」
廣告效果是可以蓋過疑慮的,因為人在衝動的情形下,就不太會去驗證。最近我從國外資料看到,有些電子商務公司的退貨率逼近40%,研究之後發現,不是產品不好,網路上的規格也寫得很清楚,問題在於買方很快就決定下單,但是往往不知道自己或家人的「尺寸」(衣服或鞋子),因此造成退貨。網路公司想到的解決方法,就是回頭查過去的訂單,驗證之前買的尺寸或規格與這次買的差異,如此就可以讓8成以上的買方不會因為弄不清規格尺寸而退貨了。所以良好的交易與服務,還是得回歸到驗證,驗證可以讓事情清楚,而大幅減少後悔與爭議。
我們可能都聽過胡適的格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過我們常常只應用在科技面,卻很少知道,這個格言應用在生意面也是很有用的。前一陣子客戶的研發主管跟我抱怨,他說他想出了一個很創新的產品,而且也得到某一個國際大廠PM的讚許,可是業務卻只跟對方E-mail來E-mail去,弄到後來案子也只是先做個簡報給對方,遲遲都還沒有進行內部開案。聽到有訂單的可能性我也很在意,於是找機會跟他們公司的業務談這件事情,業務誠實地跟我說,那個創新的idea雖然很好,可是對方的PM只是習慣性讚賞,事情成不成,還有很多關卡很多驗證要過……。RD比較樂觀,容易把對方的肯定直接轉換成為訂單的可能性,卻沒有想過這中間還有許多驗證、成本必須投入,不能直接就做下去,做了沒人要反而更挫折。
我也常聽到許多主管在抱怨,覺得屬下做事不周延,害他們要幫忙把關做驗證。可是換個角度想,如果我們是在銀行工作,屬下要發放一筆貸款給某個客戶,我們要不要蓋章?再換個角度來想,我們之所以擔任主管,是因為我們比較懂策略,還是因為我們有經驗、思慮比較周延呢?其實不只是擔任主管,當我們把案子外包給廠商時,應該也是要有所要求,同時也要有所驗證吧?所以說,驗證並不是「多出來的工作」,而是「本來就應該做」的份內事情才對。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