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太陽花學運」在立法院轟轟烈烈地綻放,隨後更號召50萬人上凱道,抗議馬政府簽訂兩岸服貿協議的黑箱作業。

從頭到尾,學運主旨不是「反服貿」,亦無關藍綠之爭,學生更非無理取鬧的暴徒。他們之所以攻占立法院,真正要抗議的,是政府的「黑箱作業」。簽訂協議,本就有利有弊,不可能全盤否認其價值。學生的訴求是:政府機關不應先斬後奏草率簽訂,回頭再靠黨團人數優勢闖關,還霸道地要求一字不改、全盤通過。如此粗糙的簽訂程序,無疑在簽一項內神通外鬼的不平等條約。學運人士認為:政府應先明訂法條,監督審查程序,告知人民此協議如何提升臺灣經濟競爭力,並針對受衝擊產業提供配套措施。無奈馬政府頻頻顧左右而言它,堅持貫徹黑箱作業,不僅讓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更叫人懷疑其背後的意圖。

其實,「黑箱」(black box)並非僅有貶義。且看詭譎的馬航失蹤案,便須在事發30天內找出能解釋真相的黑箱子,否則這個飛行史上的大謎團將永遠無解。

某些情境下,黑箱是一種「必要之惡」(necessary evil)。以IT世界為例,出現黑箱的狀況比比皆是。比如這年頭連會玩臉書的婆婆媽媽都能拿來說嘴的「雲端」,正是一個「雪白的大黑箱」!看似暗藏玄機的黑箱,若能處理得當,對組織將可產生深遠的正面影響,反之,則傷害甚鉅。

企業組織中,IT計畫的投資與執行,也常以黑箱子的姿態存在,目的在於化繁為簡,隱藏不必要的技術細節,讓非IT專業人士也能明白其意義。然而,這並不代表專業IT人即可偷懶卸責。一名專業IT人,應當深入了解自己替公司採買、引用的技術以及建置的系統,明瞭其優缺點,進行睿智取捨,不人云亦云、被廠商矇騙。有專業IT人責無旁貸為企業把關,即使IT計畫表面看似黑箱,卻黑得有理,也不至於遭人詬病──「只看到花掉的錢,卻看不出其價值」。

另一方面,站在組織的角度,讓IT黑箱在許可範圍內透明化,則又有其必要性了。搞懂黑箱,提供了組織極佳的學習機會。一旦了解黑箱內容,CEO/CFO即可更客觀地評估每分錢花在何處、價值為何,而非只扮演不求甚解的橡皮圖章。在其他部門同仁洞悉IT樣貌、明白IT定位的同時,專業IT人也更能自我鞭策,學習與他人溝通、分享,打造「學習型組織」的工作環境。

筆者曾在美國兩間頗具規模的公司工作,雙方不約而同要求:每項計畫的執行,皆須對內召開公開發表會議,目的有二:教育,以及被教育。計畫主持者必須讓有興趣的同仁了解計畫內容及相關技術細節,同時接受挑戰。不同單位中,有許多技術的佼佼者(guru),常能給予建設性批評。如此集合群眾之力,透過各方反饋來改善計畫,往往能讓計畫進行得更順暢、結果更完善。

黑箱透明化另一項更重要的意義,是彰顯公信力,讓自己的操守不被質疑。公私部門透過採購案索取回扣的事件層出不窮,IT世界也不遑多讓。IT投資數目通常不少,IT經理人應審慎替公司把關,將每一分錢花在刀口上,發揮最大價值,並敢於將投資程序攤在陽光下,贏得信任與尊敬。

黑箱是好是壞,主事者的態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黑箱適度透明化,可顯示團隊的專業度、對組織的責任感以及個人的操守。主事者若缺乏魄力,「黑箱」便只能停留在傲慢、卸責、矇騙及圖謀不軌的低層次,對組織可能造成的殺傷力,不容小覷!

專欄作者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