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我搭機至北加州聖荷西機場去 Zilog 面試那天,嶋正利先生親自來接機。當我和他握手時,馬上感覺很奇怪。原來他的右手只有拇指及食指兩根手指,左手也只有三根手指。他很坦然地告訴我,大學時有一回在做化學實驗時,不小心造成爆炸,失掉了五根手指。了不起的是,他開手排檔小跑車,換起檔來又快又穩。我當時就覺得他是一位意志力堅強的人,後來證明果真如此。嶋正利先生後來在日本改行學電子,因設計手持計算器(calculator)出了名,被英特爾挖角至矽谷設計了4004四位元及8080八位元的微處理器。後來他的主管法德瑞可.法進從埃克森石油公司拿到創業基金,自起爐灶,成立了Zilog,嶋正利先生就跟隨過來了。
我畢業時,業界正從八位元微處理器家族進步到十六位元,幾家領先廠商如英特爾、摩托羅拉及 Zilog 都在積極開發十六位元。嶋正利先生帶領一位印度年輕工程師 CN Patel 設計中央處理器Z8000,另外一位比我資深的日籍工程師 Hiroshi Yonezawa 負責記憶管理器(Memory Management Unit)Z8010,我是他的副手。Yonezawa 擅長的是邏輯設計,其他如速度分析(timing analysis)、平面布局(layout design)、測試等一概不管。我剛畢業,全部都要學、要做。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設計靜態記憶體的核心布局(SRAM memory cell layout)。我做了第一版本給嶋正利先生檢查,他拿起紅筆把錯誤地方圈出來,叫我回去改。改了以後,又改。前後改了十一次終於被他接受。有一次他失去耐心把我做的報告丟在桌上說:「你在浪費錢、浪費時間。」這句話說得好重,我撿回紙本,把眼眶裡的淚水逼回去,再回去改。接著透過速度分析,決定晶片裡電晶體大小,因為沒有電腦輔助設計,計算是用一個TI SR50 計算器用手敲出來的。
在嶋正利先生離開Zilog不久,Yonezawa大概覺得沒有人撐腰,也離開轉去國家半導體,整個Z8010晶片就由我一肩扛起。公司很快找來一位新經理洛斯.福里曼先生,從旁協助我。他原來負責Z8000家族,除了CPU及MMU以外的對外聯結晶片,包括CIO、SIO等。洛斯是我在業界遇見的最好經理人之一。他是伊大物理系碩士,非常聰明,技術棒、脾氣好,與人溝通能力也強。有了他的協助,我修改了設計上的幾個弱點。結果我的晶片最早推出來,而且只改了一層光罩。他們最擔心的晶片竟然意外順利,公司大喜,開始大力推銷,把產品的規格發布在技術雜誌上,我也去紐約參加Electro會議,與英特爾、摩托羅拉的競爭者同台,各自展述自己的產品。他們兩位看起來都比我年紀大,但我一點都不怯場,大概是所謂的「初生之犢不畏虎」吧!
Z8010的經歷對我日後在半導體的職場生涯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沒有設計工具,因此IC設計的每一步驟都要用手做,又因為人力資源少,到後來只剩我一人負責,我因此熟悉了設計的每一環節:產品定義、邏輯設計、速度設計及分析、元件布局、測試、品管分析等等。後來業界製程技術不斷改進,晶片複雜度大幅增加,Z8010只有兩萬個電晶體,如今動輒幾百萬、幾千萬電晶體,不可能由少數幾個人做,必須由一個團隊合作才行。於是分工很細,每個工程師只負責一小部分,工作性質也變了,有的只做產品定義,有的只做邏輯設計,有的只負責速度分析等等。這種現象叫「鴿子籠化」(Pigeon Holed),工程師就比較不易有機會看到全局了。
在此提醒年輕人:世間事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通常是有得有失。只要認真、努力以赴,自然會有收穫。如果我當時怕困難而退縮轉換工作,就會少了很多經驗,或要很多年才能累積同樣多的經驗。
Z8010的成功,帶給我一筆不小的財富(第一桶金)。原來公司在做預算時,假設每一個晶片都要改正錯誤,預留了一整套光罩錢,但我的晶片只改了一層光罩,替公司省了不少錢,同時產品又提早上市,公司一高興就發給我一筆相當於年薪三分之一的獎金。我就用這第一桶金做為購買第一幢房子的頭款。這次的激勵也讓我訂定了一個高標準,那就是「晶片設計不須修改,一次就成功」。後來在S3工作時,還真的做到了。
在完成Z8010後,公司組了一個團隊設計Z800,一個十六位元的CPU。Z800與Z80、Z8000有何關係呢?Z800其實是用來更正Z8000的一個最大敗筆:軟體與Z80不共容。當初Z80已在業界打出了名號,有許多客戶和應用軟體,但Z8000沒有如Z80一樣成功。這時還有一件大事發生:IBM推出了個人電腦(Personal,Computer, PC),PC需要選擇一個CPU,具備有好的功能、價格及供應穩定度。聽說IBM在衡量了英特爾、摩托羅拉及Zilog的十六位元CPU後,決定採用英特爾的8086微處理機,做為第一代個人電腦的核心。後來英特爾繼續改進,推出186、286、386、486、Pentium 等處理器,但軟體始終跟8086共容,PC的成長持續,累積的應用軟體無數,英特爾的天王地位於是無人可以撼動。不過Z800未設計完成時,我就決定和同事出來創業開公司。我在來Zilog 任職了五年。
在 Zilog 工作的後幾年,我開始和台灣的公司互動,當時台灣還在代理美商產品的階段。有一天宏碁的兩位業務來見我,收集Zilog Z8010產品的資料,他們分別是邰中和與李焜耀。後來宏碁開始生產個人電腦,成為業界的領先者之一。
矽谷的創新、創業文化
一九七八年我開始工作時,矽谷還算早期階段,公司數目沒有現今這麼多,可是它的創新、創業精神就已經成形了。以下列幾件事情說明:
一、在矽谷,每到新年我們都會收到所謂「公司樹」(Company Tree)的海報。海報上畫出矽谷多家公司衍生的歷史:最早是夏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成立於一九五六年,後來該實驗室有「叛逆八人組」集體離開,另成立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這些人後來又有人離開,成立了英特爾和超微(AMD)。二十年後陸陸續續衍生出六十五家半導體公司,海報已無法詳載,只列出比較成功的公司。所謂成功,通常表示公司的產品賣得好、獲利高,公司上市發行股票,股價成長,創辦人及員工都發了大財。例如,當約翰及大衛成功了,他們的朋友卡特及理察看到他們都做得成,我們也應該可以,所謂「有為者亦若是」,我們也來創業吧!就這樣,蔚為風氣。創業文化於是塑造成形。
二、創業是高風險的,成功率很低,有人估計是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緊接著要問自己打算成立什麼樣的公司?生產何種產品?團隊的核心技術為何?核心成員在哪裡?資金從哪裡來?矽谷的投資人通常會問創業家兩個問題:你過去有什麼成功紀錄?你的新創公司有啥創新技術?如果只是Me-too,是不容易找到資金的。
三、豐富充裕的投資風險資金(Venture Capital)是矽谷高科技界的一大特色。好的風險投資公司只要投對一家公司,回收就可以有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矽谷成名的公司如塞靈思、思科、雅虎、谷歌、臉書等,都是風險資金的產物。我擔任瑟孚科技公司執行長時,前後六年替公司籌資七千五百萬美元才上市。公司生產的是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晶片組,因為技術困難,開發費時,需要的資金龐大,但投資人知道GPS的重要性,願意持續投資,直到公司成功。換成是在台灣,投資人大概不會有這種遠見及耐心。(摘錄整理自本書)
書籍簡介
我們這一代:一個半導體工程師的回憶錄
胡國強/著
聨經出版
售價:380元
作者簡介
胡國強
1949年生。空軍子弟。
台灣大學電機系學士。美國伊利諾香檳大學電腦科學系碩、博士,傑出校友。美國聖塔克拉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擁有五次創新創業的寶貴經驗。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9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8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