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出版

在做出重要選擇的大多數時候,我們現在做的決策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產生影響。我要教你一個簡單、有條理的方法做出決定,不會因為過多資訊而迷失與困惑。我們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現值」,這是精算師在近一個世紀使用的一項工具。

也許一提到精算會讓你認為,現值是個用途有限又複雜的技術性概念,但實際上,這個概念簡單明瞭,對每個人都很實用,而且能夠從中獲益,你可以用來決定要現在還是之後做某件事;或是決定要不要辭掉討厭的工作,過得更快樂;又或者要決定該買輛新車或是增加退休金的提撥金額;甚至是決定要不要結婚、什麼時候生小孩。

為未來做準備

一般人做選擇的方式通常有幾種。有些人會根據以往的經驗來做決定,參考過往成功的例子,或觀察過去與現在相似的情況。這些人根據經驗來做決定。

最後一種人也許佔大多數,這些人做決定時會思考未來,有邏輯地考慮這些選擇的現在及長期後果,他們會理性分析,預估未來,然後再做決定。但是,這些人常常希望想出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然後採取行動。理想的情況是,他們會考慮幾種不同的未來情境,但是即便如此,做決策的人還是常常會根據最可能發生的情境來做決定。

很多人都覺得,思考未來的唯一做法就是想出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但其實還有更好的方法。基於下面提出的理由,我認為人永遠無法確定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因此,我們必須以不同的態度看待未來,並思考現在該如何為未來做準備。

以相同基準比較

一種很實用的工具,這個工具叫「現值」,每個人都可以用它來做出更好的決定。簡單來說,現值的概念是讓你同時考慮未來和現在,把它們放在同樣的基準上,做出「相同基準」的比較。

絕大多數人生活在現在和未來之間,有些人比較關注現在,有些人比較關注未來,但幾乎所有人都會有時關注現在,有時關注未來。神經學家大概會說,這是因為我們不可能同時活在兩個地方,但我認為,如果會使用現值,你可以在現在與未來之間取得平衡。

我稱這個方法為「精算思維」,因為精算師最常使用現值,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使用現值。精算師使用的「現值」有嚴謹的技術與數學定義,但你不需要使用深奧的數學也可以在生活中使用。

簡單地說,「現值」指的是明天可能發生的事件在今天的價值。我們每天面對各種選擇,而這些選擇的結果都只會在未來出現,不同選擇會導向不同的未來,所以,想像這些不同的可能性是做決定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步。

目前為止我說的概念並不新,幾乎所有人都會想像,我們做的選擇在未來有什麼影響。但是,精算思維與一般做決策的方式不同的地方在於:現值讓我們在面對各種選擇時能系統性思考,並把平常很少想到的層面納入考量。當我們使用現值時,不只是要想像這些選擇可能產生的影響,還要考量每個選擇可能導致的所有可能性。更重要的是,當我們使用現值分析時,也要考慮到這些後果可能在什麼時間發生。

總結來說,使用「精算思維」的意思是:系統性思考未來,使用現值(也就是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在今天的價值)來做更好的選擇。

要不要換工作?

到了今天我仍然相信,所有以後想當高階主管的年輕精算師在保險公司的機會比在其他產業來得高,而且高階職位的薪水很可觀,年薪可達數百萬美元。那我為什麼要放棄這樣的光明前途,進入一家顧問公司?

簡單來說,我的判斷方法是先想像未來的情況,考慮每一種可能情況發生的機率,再嘗試計算每一種可能性的現值。現在,有一家大型顧問公司在我進入保險業兩年後提供新工作給我,我雖然確定自己想成為精算師,但我必須思考,我要成為哪一種精算師。

未來薪資的現值比較

首先,我觀察公司裡比我大10歲到15歲的精算師,他們有人升至管理高層;有人被放逐到前景黯淡的技術部門;也有人在不同的職務間跳來跳去;當然,也有人離開公司。我知道,不同工作的未來收入非常不同,所以我要考慮的重要變數是未來在保險業會有什麼發展。

在觀察公司裡成功的精算師之後,我得到兩個心得:

第一,他們全都非常有紀律、工作很賣力,打從一開始就力爭上游,也就是說,我如果要走這條路,必須投資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

第二點是我更擔心的部分,我注意到,平均來說,只要有一位精算師升至高層,就有另外三位到四位發展背景相同的精算師被排擠,無法晉升,這表示晉升與否有很大部分是靠運氣。當然也許還有其他因素,例如,個人關係、策略思考能力等等。但因為我無法清楚知道是不是有這些因素,更不會知道我到底有沒有具備這些要素,所以我的推測方法是把這些未知因素視為隨機,而且假設我想升至財務長,就算我非常非常努力,最後當不上財務長的機率也高達80%。

至於如果選擇「離開保險業成為顧問」,這個分析就更容易了。幾乎所有成功的顧問都依循相同的發展軌跡,先是通過考試,在工作崗位上盡責努力,接著成為合夥人。而一般來說,顧問的收入很穩定,比保險公司裡非管理階層的精算師稍微高一點,但八年到十年後,如果晉升為合夥人的話,薪水就會往上跳到很好的水準,如果換算成2012年的幣值大約是年薪20萬美元至25萬美元。最大的變數就是要多久才能成為合夥人,但最快與最慢也只差兩、三年左右。

除了顧問業在當時比較吸引我之外,我也判斷,待在保險公司升為財務長遠比成為顧問公司合夥人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此外,還有一點令我投身顧問業,那就是不論我選擇的折現率多大,進入顧問業的薪資現值都比留在保險業高。我有兩個理由可以證明這點:第一,把保險公司財務長的百萬美元高薪乘上實現目標的機率後,得出的期望值不大;第二,在保險公司實現這個目標要等待太久,但在顧問公司卻有機會在比較短的時間升為合夥人,這使得留在保險公司等著升上財務長的報酬現值變得更低。

選擇適合的折現率

有些人寧願現在獲得500美元,也不要等三年後獲得1000美元,但有些人會要求現在獲得800美元,才願意放棄三年後的1000美元。重點是,你心中要清楚知道如何把未來的價值換算成現在的價值,這就涉及你所選擇的折現率。

我雖然不知道如果當年留在保險業會不會有朝一日當上財務長,但我仍然相信自己當時做了正確的決定,也從未懊悔過。再者,我當時雖然很想升到高層,但我很清楚一個事實:在當時我能獲得的資訊下,我以我認為最理智的態度做出選擇。(摘錄整理自《你的未來值多少?》

 

 書籍資料  

你的未來值多少?:像精算師一樣思考,估算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彼德.紐沃斯(Peter Neuwirth)/著;李芳齡/譯

天下雜誌出版

售價:300元

 

 作者簡介 

彼德.紐沃斯(Peter Neuwirth)

資歷超過35年的精算師,精算學會會員,員工退休收入保障法(ERISA)的註冊精算師,美國精算學會會員,顧問精算師協會會員,目前在韜睿惠悅企管顧問公司(Towers Watson)擔任資深精算顧問。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