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U晶片設計也能DIY
一個大學實驗室的開源硬體專案,竟掀起全球晶片產業的新革命,就連Google、三星、Nvidia都押寶,不同於主流CPU架構的有限設計選擇,現在可以任意組合、自己設計真正想要的客製CPU
一個大學實驗室的開源硬體專案,竟掀起全球晶片產業的新革命,就連Google、三星、Nvidia都押寶,不同於主流CPU架構的有限設計選擇,現在可以任意組合、自己設計真正想要的客製CPU
儘管開源硬體專案不少,但沒有一個,成了媲美主流技術的新選擇,直到近年,開源精簡指令集架構技術RISC-V的出現,吸引了一線科技、硬體大廠的支持,包括Google、IBM、微軟、三星、高通、聯發科、Nvidia、WD都看好
為何現代CPU設計非得要建立一個開放ISA標準,甚至還要成立一個獨立運作的基金會,RISC-V基金會執行長親自來回答
「RISC-V有望成為處理器界Linux,讓所有運算裝置都能用。」亞洲商用處理器設計第一人、晶心科技技術長蘇泓萌如此形容RISC-V的發展潛力,他也認為RISC-V比起主流CPU,更適合AI、AIoT、5G等新興應用的高度客製需求
曾任國網中心副主任的交大資工系教授陳添福認為,RISC-V的開放設計架構,讓任何企業,包括臺灣硬體公司自行設計的CPU產品,可以相容於CPU主流,與全世界站在同一個競爭基礎
隨著三星5G手機晶片改用開源RISC-V的自製處理器,讓RISC-V正式加入5G戰場,連AI影像感測器、車用系統都要用
為了滿足更高效能的運算需求,Nvidia在繪圖晶片改用RISC-V架構,來翻新用了十多年在GPU內的微控制器老舊CPU架構
WD已經推出3款RISC-V嵌入式CPU晶片,讓儲存裝置上的晶片也能具備多執行緒能力,未來計畫自家每年10億個儲存產品都要靠它
近來,一個新興的開源精簡指令集架構,迅速在處理器市場上嶄露頭角,不僅業界看好它有機會挑戰英特爾,連獨占行動處理器的ARM也備感威脅,而決定放寬指令集的限制,為何RISC-V能在硬體圈迅速竄紅?